在和记者交谈的近三个小时中,河南天冠集团董事长张晓阳一直站在会议室的大屏幕前,以便利用PPT演示,更清楚地描绘他的乙醇事业。正是因为胸怀红色情怀和绿色梦想,才让这位50多岁的国企领导人拥有这样充沛的激情。在他的领导下,天冠集团拥有了国内最大的5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同时拥有亚洲最大的工业沼气工程。产品达40多个品种,总量超100万吨,年收入31亿元,税利近1.2亿元。
记者:不久前发改委上调了成品油价格,这对天冠的意义何在?
张晓阳:我国燃料乙醇的价格和汽油价格是联动的。油价上调,乙醇价格也是上调的,两者的比率是0.911。也就是说成品油价每吨上调1000元,乙醇价格上调911元。只要成品油价上涨,对天冠生产都是利好。可以说,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天冠的燃料乙醇事业会继续兴旺发达的。
记者:那么在政府给燃料乙醇定价的情况下,天冠如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张晓阳:燃料乙醇的开发,使企业的发展与农产品转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天冠特色的生产、环保、资源再利用的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体系。
围绕燃料乙醇开发,企业不断拉长乙醇生产的产业链条,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施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价值的多梯次增值,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企业已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产业链条内的产品多元化,燃料乙醇已不再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的主要产品,而是做为农产品加工转化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副产品饲料、谷朊蛋白、生物饲料、沼气、二氧化碳、PPC塑料、有机肥料等多个产品。同时,各个副产品又可作为原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增值。例如回收的麸壳皮是很好的饲料和低聚糖生产原料,麸壳皮通过深加工,又可得到具有生理活性的膳食纤维、低聚糖和酶类,升值潜力巨大。提取的谷朊蛋白,由于它独特优良的功能和加工特性,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又把谷朊粉进一步深加工生产水溶性蛋白,价值又可增值一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都是生产扩展的链条,也是增值的环节。
记者:天冠现阶段的经营风险是什么?
张晓阳:现在的最大风险就是,天冠拥有的技术能不能最快的产业化。如果产业化的时间滞后若干年,天冠将失去现有的技术优势。据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机构考察,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天冠现有的技术仅仅领先2至3年。如果我们不能在2、3年内迅速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失去发展机遇。这是风险,也是对天冠考验。
记者:天冠集团目前每年原料总需求是多少?
张晓阳:天冠现在的原料总量是年170万吨,生产50万吨的燃料乙醇。去年10月,才把河南省2000年以前的陈粮全部使用完;另外一部分原料,主要是薯类等。
记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天冠如何保障原料供应?
张晓阳: 天冠目前已经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选择,首先是从行业特性来说,要发展生物能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生物质量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说,光合作用最有效率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当然是赤道附近。热带地区当然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由于企业的想法和国家的政策一致,因此天冠在三年前开始了对东南亚国家的考察。通过对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调研,我们选择了投资老挝。
老挝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木薯生长。当地有着广袤的土地,可进行大面积的土地租用种植,木薯可就地消化或运回国内加工,降低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为此,天冠集团计划在老挝初期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租赁5万公顷土地种植木薯,租赁期为60年。最初5年在这里种植的木薯将运到中国进行加工,5年以后在当地建立工厂,计划每年消耗80万至90万吨木薯。目前。天冠在老挝的投资已经开始创造效益。
记者:天冠怎么保持技术优势?
张晓阳:企业非常重视科技平台的基础建设;先后建成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一个省生物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凝聚重大科技计划和创新活动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企业组建了上海天之冠这一国家级高水平研发基地,以生物能源高新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最大限度地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企业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吸纳、引进、汇聚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形成企业的人才优势。
为什么要把研发基地放在上海,我给你举个例子。南阳这样的城市,要引进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代价是非常大的。我们开出的年薪很高,年终奖还将根据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不低于年薪;还给以一定的住房优惠,但还是没有一个求职者问津。于是4年前,天冠在上海组建了天之冠这一下属的研发基地。今年我们准备招7个人,天之冠开出的条件低于南阳,特殊福利一概没有;但这样的招聘广告在网上挂了3天,报名人数达到1400个。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措施。目前,参加企业科技发展和项目研究的教授级专家有12人、博士生、硕士生达到50人以上。企业和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大,郑州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在行业科技前沿领域的专家,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攻关;另一方面,以科技项目合作开发的形式汇拢在应用技术领域有专利技术的高精尖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并推动科研技术的产业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