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上证研究院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特别报道
  • A4:特别报道
  • A5:特别报道
  • A6:产业·公司
  • A7:公司调查
  • A8:特别报道
  • A9: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股金在线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上证研究院
    油价、疯狂的油价:还能涨多高涨多久
    中国经济处在
    由外而内精细化发展
    的十字路口
    油价上调后的连锁反应利弊在哪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处在由外而内精细化发展的十字路口
    2008年07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G8会议这两天在日本举行。据报道,与会首脑正在为全球油价、通胀、美元贬值等难题犯愁。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世界经济结构问题,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结构,乃至产业分工布局与经济发展既有模式正在解体,世界经济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此时,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中国而言,面临的又是怎样一种处境呢?

      受内外两股力量的双重挤压,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走到由外而内、精细化发展的关键时刻。此时,从微观的企业经营甚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安排,到宏观的政策调整乃至政府的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方向的转变,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才能度过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走上与改革开放前30年迥然不同的高品质发展轨道。

      巧的是,这种明显受时代浪潮推动而出现的巨大历史转折,居然发生在改革开放30年纪念的整数年份,莫非应了中国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而这30年的循环演化其经济含义与社会含义又是什么?很值得推敲。

      先解释有哪两股内外经济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双重挤压,而这种挤压又迫使中国经济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且有多少回旋余地。

      两股力量之一,是外部力量。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曾经表示,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这两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以美元定价的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全球商品价格体系全面断裂,通胀压力明显加大。进而连累全球既有的产业分工格局,造成全球财富分配结构重新洗牌,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坐享好处,而出口加工型国家大受其害。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便是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两股力量之二,是内部力量。中国经济这30年,主要依靠的是投资与净出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曾经让全世界享受了很长一段低通胀的美好时光。现在,本币升值20%、能源、劳动力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东南沿海大量外向型企业举步维艰,地区竞争力下降。拼资源、拼环境、拼廉价劳动力,以获取微薄利润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怎么办呢?在美元的作祟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从哪里寻找突围的路径?又有多少调节的空间?显然,外部世界是靠不住的。由于全球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长期看,由于供求关系倒挂,这种局面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很难争取主动。因此,中国经济必须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状况,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的方向转变,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开辟一条向内需要发展的增长路径不是不可行的。恰恰相反,在已经积累了30年国力与民力的条件下,在城乡居民虽然踏上了小康之路,但整体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发展内需要办的事还很多。这就要求中国经济从为全世界打工,向提高自身生活素质的内涵式方向转变。而这一点正契合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新理念。

      不过,对已经搞了30年驾轻就熟的粗放型经济来讲,要实现这种从野蛮生长向集约、节约、精细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在决策上需要有三个尊重,一是尊重自然,破坏环境搞掠夺式开发肯定不行;二是要尊重人文,没有历史意识,不能充分考虑人文资产的无形价值也行不通;三是尊重民众,没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与社会期待不吻合。其次,在执行上,没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没有人文精神和创意开拓精神,要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品质,也难有作为。

      由此观察,处在精细化发展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理念,来进行全新的探索。这也许是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绕不过去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