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悄然过去,匆忙而激荡。半年来,资本市场跌宕起伏、金融投资品种争相面世和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这一切,让投资者更加关注理财市场下半年的发展趋势。《钱沿周刊》将分两期为广大读者总结上半年经验,预测下半年理财市场发展脉络。报道将按银行、信托、黄金、外汇和保险五类理财市场划分,为您呈现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行状况,并提供可资借鉴的投资操作指南。
⊙本报记者 涂艳
2000亿,4000亿,8190亿,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翻倍增长,虽然官方尚未透露今年上半年度的数据,但是仅从一季度9100亿元的销售额和继续升温的态势就几乎可得出结论:2008年的这个数字将更加惊人。
2008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不一般的关注,结构性产品“零收益”、出海QDII半途搁浅,不看好银行产品的投资者比比皆是,自股市一落千丈后,打新股产品也似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每每人们揣测理财产品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客户的挽留造成困难之际,我们却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仍在高速发行。回顾半年,希望我们有能力推开这扇神秘的大门,以更加清晰的视角展望未来。
热点产品纷至沓来
银行理财产品品种纷繁,看遍其中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而这一浪接一浪也是拜市场这只“无形手”所赐。
股市向好,“新股随心打,新股月月盈,新股连环打”,乃至后来发展迅猛的为某一只新股而募集成的单项新股申购计划等等,成为去年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对象。随着去年下半年股市的升温,打新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也从上半年的10%推进到了20%甚至更高。据长期从事银行理财产品跟踪的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数据显示,2007年发行并已经到期的26款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3.78%,相当于去年9月至12月期间1年期央行定存利率3.87%的6倍多。而今年上半年,随着股指的腰斩和大盘新股发行数量的骤减,从3月份以来打新股产品就急剧萎缩。甚至随着新股发行价的跌破,高收益、近无风险的产品一去不复返。
同样,去年以来曾经风光的还有银行系QDII产品,自从银监会放宽了银行投资海外市场的领域以来,这类产品的投资吸引力大大提高。“走出去,让国内投资者分享海外市场”一时间成为各家银行推出QDII产品的宣传标语,借到银行创造海外复利奇迹给了投资者新的财富梦想。
而进入2008年,先是接连爆出了中资银行机构性产品“零收益”,投资一年竟然收益为零的产品遍地都是。而后,外资行QDII也爆出浮亏过半甚至被迫清盘的惨状,市场行情的急转直下确实给众多挂钩国内股票和海外市场基金的投资产品致命一击,“收益率不仅没有承诺得那么高,而且保本都难,银行信誉何在?”投资者的一番质问让记者记忆犹新。
也在同时,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推出渐渐舒缓了紧张的气氛,信贷资产与票据资产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占据了市场80%左右的份额,5%-7%左右的收益率是不仅稳定且相较定存很有优势。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顺利从打新产品中接过头把交椅。
紧跟市场就是硬道理
如果说是红火的证券市场行情导致了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式增长,而今年市场的不景气仍然没有阻挡“惊人数字”的出现多少让人有些疑惑。“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和方式运用的灵活性是商业银行在合规底线下进行的竞争。”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袁增霆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或许,银行理财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确实较弱,而本身产品的设计和是否能满足投资者配置需要才是重点。
“市场变幻莫测,并且确实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趋势造成影响。但是投资者不能盲目跟风,要不很容易造成追涨杀跌。”花旗(中国)零售银行产品总监梁展霖向记者举例道:“在2003至2005年的市场回调期间,投资者信心不振,纷纷退攻为守。但是当行情开始向好,投资者很容易跟不上步伐而错失良机。”这也就是他常常提到的核心组合之外的战略性配置。“长线的、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会让你觉得市场行情总是向着你——长线的、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会让投资者从容面对市场的波动。”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并有着多年海外和国内市场经验的他自信满满。
“说投资者面临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感到信心难复不尽准确,变动是市场的特点,周期也是经济运行的特征。”招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张东向记者谈起了“另一只靴子”的表现,“国际油价高企,周边市场动荡,次贷危机的影响确实存在,但是下半年投资者对未来国际投资环境的信心还有待上述影响的进一步确定。”
如同当初打新产品遭到质疑一样,信贷资产类的银信合作产品也在风头正盛之时遇到了阻力。当银行被叫停为这类产品担保,监管部门发出货币政策执行可能受到影响后,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和操作的合规化立刻成为了各大媒体争论的焦点。“出现部分产品零收益或较深幅度浮亏的本质在于我国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的滞后性,这又是我国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和其他市场滞后性的必然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曾经在分析“零收益”事件时向记者表示。而今打新股、信托类银行产品同样面临了同质化和违规的尴尬,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又一次被掀起了遮羞布。
“中资银行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数量而轻设计,这相比外资银行来说暂时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殷剑峰表示。而在谈及下半年产品创新时,梁展霖也表示:“我认为外资行下半年是大展拳脚的绝佳时机,不论从经验、研发水平和对客户的理解程度上来看,外资行都占有优势。”而张东却认为,顺应市场就是一种创新,“任何一个产品都会受政策、市场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但合规是招行理财业务的最低标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会根据市场环境不断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以丰富投资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