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名潍坊柴油机厂)由一家小型国企,成长为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内燃机研发、制造、销售骨干企业。目前,潍柴控股已实现境内外同时上市,在资本市场拥有三个平台,分别是潍柴动力A股(000338.SZ)和H股(02338.HK)以及山东巨力(000880.SZ)。潍柴拥有员工3万余人,资产总额240亿元。2007年,公司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61位,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9位,在“2007年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排名中列第1位。
回顾潍柴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董事长谭旭光感触颇多。他指出,潍柴的成功说明,国企不是没有发展希望,关键是在于制度安排创新。而且,只有当企业建立起支持创新的体系制度,其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才可能持续,才能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
而对于未来,谭旭光告诉记者,潍柴有更宏大目标,未来五年公司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成为全球领先的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运输及工程设备提供商。并且,要通过5-10年时间,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技术,使产品技术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机制创新带来发展动力
上海证券报:1998年潍柴陷入困境,而目前公司各经济指标连续六年实现翻番增长,这其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谭旭光:潍柴近十年的发展变化,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国家整体发展,这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会。在国家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抓住机会,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特别是,最近六年,企业几乎每年都是翻番增长,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潍柴能发展到今天,还得益于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特别是,潍柴在困难时期进行了创新的“三三制”改革,将核心产业集中,与相关产业分离,从而使公司重新获得发展动力,也开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很多国企很多被卖掉、或重组、或改制的情况下,我们始终认为国有企业不是没有希望,重要的是在于制度安排创新。国企只要有制度安排创新,就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也才能真正实现国企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实际上,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其内在动力已充分发挥后,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如果他们的运行机制没得到改变,同样会难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国企解决不了的问题,民营企业更难以解决。
建立体系制度支持创新
上海证券报:据了解,潍柴最初是靠引进技术获得发展的,您认为潍柴目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谭旭光:产品创新是潍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几年,我们体会比较深的是,潍柴坚持自主创新,产品才始终走在国内的行业前列,这一点非常重要。
简单讲,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在欧洲设有研发中心,在杭州也设有一个研发中心,这使得潍柴一部分产品技术走在世界前沿,并且通过与院校合作,将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对于产品创新,我们认为,创新不是点对点的技术引进,点对点的创新只是暂时的。我们认为任何企业的创业创新,必须要有创新的办法,指导企业建立创新体系制度。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体系制度,就不可能保证实现企业产品创新可持续的进行。只有当企业建立起支持创新的体系制度,企业的产品创新才能可持续的推出,也才能真正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企业总说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为什么你的产品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你的产品创新不是可持续。别人是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而你不是。所以,创新的关键是建立方法。国企要从简单的产品创新,升级到指导创新的方法上来。
企业扩张更需强化管理
上海证券报:在整合湘火炬后,潍柴控股迅速膨胀,这是否给公司的管理带来压力?
谭旭光:一个企业的问题都不是在最好的时候产生的,因此企业要在迅速膨胀的时候强化管理。 事实上,一些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企业的文化融合、盲目投资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管理层不能适应迅速膨胀的规模所致。也就是说,企业内在管理体系不能迅速跟上企业规模。
潍柴一直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管理有效性。近五六年,我国先后请了11家国内外咨询公司,对企业进行方方面面评估,提出问题。搞企业有问题并没什么可怕的。搞企业就是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关键是要对自己真实面对的问题有清醒认识,找到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我们认为企业单纯追求规模,并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其运营管控能力。今年上半年,潍柴实现销售收入280亿,较同期增长50%左右,充分证明潍柴的管理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