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信息披露
  • 5:焦点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专版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广告
  • B4: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特别报道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金融
    外债规模或低估 外汇局拟引“外脑”完善统计监测
    三大因素推动 中资银行中期业绩纷纷报喜
    短期外债政策调整施压 FDI或为新一轮热钱进入主渠道
    标普上调交行评级
    关于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民生银行开办基金定期定额投资计划业务的公告
    湖南嘉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绩预告修正公告
    农发行上半年实现账面盈利47.5亿元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分红派息及转增股本实施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短期外债政策调整施压 FDI或为新一轮热钱进入主渠道
    2008年07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晓冬
      ⊙本报记者 谢晓冬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昨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研究报告称,随着外汇局2007年6月始大幅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热钱流入方式可能由贸易项下转为FDI,并在去年下半年短暂流出后,今年4-5月重新大规模回流。

      报告分析发现,中国短期外债的增速与人民币汇率预期密切相关,并从中可以大致判断热钱的走向。例如,1998年人民币有贬值压力后,短期外债增速明显下降,一直持续至2000年,2002年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2003年短期外债增速开始增长。之后,短期外债在2004-2006年上半年增长迅速,2006年下半年增速减缓,2007年下半年继续下降,2008年第1季度又出现回升。

      报告指出, 小区域范围看,短期外债增速受到升值预期的显著影响(滞后1个季度),长期来看,自2006年第4季度起,二者差距逐渐加大,显示热钱涌入的动力降低,2007年下半年差距继续变宽,主要是次贷危机和外汇局下调金融机构短期外债规模影响。

      2007年第1季度始,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滞后1个季度调整后短期外债增幅的差值相关性明显增强,可能表示更多热钱转为以FDI形式流入境内。人民币升值启动时,外资行外债增速开始超过中资行,一直保持至次贷危机肆虐的2007年3季度;2007年3季度后,中资行外债增速高于外资行,差额在2008年1季度逐步缩小。

      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看,外资企业外债规模增速在2006年下半年才开始明显上升,在2007年3季度明显下降,2008年1季度恢复增长;中资企业外债增速在2007年3季度才明显上升,这显示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影响。

      针对这一观察,报告指出,热钱涌入中国起始于2003年,涌入高峰一直持续至2006年,2007年下半年随着次贷危机的暴发,热钱有部分流出的迹象;随着外管局2007年6月始大幅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热钱流入方式可能由贸易项下转为FDI,并在2008年4-5月有重新大规模流入的迹象;

      报告表示,从热钱流入的短时间范围趋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高度相关来看,有一类热钱确实希望套利于货币升值和息差;而长时间范围趋势来看,热钱并非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密切相关,这显示另一类热钱有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