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公开市场开始发力 本周资金回笼超千亿
    中国一航发行50亿元短融券
    浮息债缘何缺乏魅力
    还应看到人性的光芒
    进出口行浮息债热销
    国开行推迟一金融债发行
    美元可能已经触底 人民币年升幅料10%
    美元微涨 英国央行料维持利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浮息债缘何缺乏魅力
    2008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南京证券 薛立军 杜甲
      ⊙南京证券 薛立军 杜甲

      

      在加息预期的市场环境下,债市一级市场上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代表的浮息债不断亮相。然而尽管采用这种形式,招标利差也在不停上升:同样是5年期债,农发11期于6月13日招标,利差定位65bp;而国开行12期于7月2日招标,利差已提高到75bp,远高于市场预期68bp。昨日招标的进出口行5期3年期浮息金融债情况有点特殊,最终中标利差为52bp,目前利率为4.66%,认购倍数达2.88,显示机构对于其旺盛的需求,最终继续追加39.3亿元。

      同时我们还看到,在目前市场状况下,浮息债发行条款的特点也影响到它的利差幅度以及二级市场表现。一个较为显著之处就是国开12期的“每年浮息一次”条款,这相当于把浮动频率降低,浮息日推迟,降低了浮息债的价值,这势必需要以提高收益率来弥补。

      一级市场浮息债虽比固息债受投资者青睐,然而二级市场却也仍无魅力。在加息预期影响下,浮息债品种大多以与新发券近乎持平的价格成交,并未显出浮息债所特有的好处。甚至对于一些浮息频次多的券种,同样没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价格依然维持低位。比如07国开11期,一年浮息4次,目前二级市场成交利率连续维持在4.92%附近,显著高于其它同期限品种;还有05农发06期等。另外新发行的或者浮息日较远的债券,成交量小且收益率与新发券近乎持平,比如08农发11期,仅以平价成交。这都显示了如今市场心态之谨慎,甚至对公认能弥补加息损失的浮息债也采取极度防范行为,不敢盲目投资。

      笔者认为,未来债市不会持续停留在如此恐慌的心理状态中,应出现理性回归。机构应该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配置策略拿捏好投资时机,以逐步建仓为宜,而不应将风险集中在同一时期。笔者同样认为,在世界加息周期开始之后,我国加息空间也增大,浮息债或许是机构未来更好的选择,此时购买浮息频数较高且利差相对较大的中长期金融债也不失明智之举。但对于交易型机构,还是以消极对待的态度为主,待状况好转再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