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特别报道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专 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产权信息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中国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中国融资
    泡沫化生存?
    风投业顶风“做多”中国
    清洁技术:只能紧拽政府补贴这根“救命稻草”?
    拟以35818万元净资产价转让 美菱集团100%国有股权挂牌产交所
    熊晓鸽:
    别看着二级市场眼色做风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熊晓鸽:别看着二级市场眼色做风投
    2008年07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勇
      ⊙本报记者 叶勇

      

      在VC和PE热火朝天、新基金潮涌的年代,即便是老牌投资机构IDG也未免会感到迷惑和痛苦。在这样一个时期,如何求取创投热潮背后的投资真经?捕捉行业里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握风险投资永恒的主题?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这位记者出身的中国风险投资元老,就此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专访。

      

      要坚持长期回报心理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二级市场与VC和PE现时的关联如何?

      熊晓鸽:过去两年是所谓的牛市,股市比较热。这两年,新基金刚上来,为了做业绩,就会去抢项目,就会给企业家更高的价格,这对我们老基金压力很大,所以对我们是“炼狱”。

      做投资应该盯住项目的基本面,新基金多了以后,就没有时间去做太多的行业研究。我担心的是2006、2007年投资的速度太快、价格太高,会存在风险。另外,为何很多人投PE,而且大部分是PRE-IPO?因为价钱好算,牛市大家都喜欢玩PE,这是最大的不好。现在国内、国外市场遇到这样低潮的情况,做VC会比较好一些,这需要投资人脑子更冷静一些。

      上海证券报:新时期IDG面临的所谓“痛苦”是什么?

      熊晓鸽:我们的“痛苦”在于“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以前我们投资方就一家,我与麦戈文(IDG董事长)沟通很方便,沟通成本很低。现在我们融了两个成长基金,两年半融了15亿美元,四十几个出资人,如何沟通是个问题。第二,新的基金公司出现带来一些挑战,可能我们花了半天工夫做的项目被人家抢去了。

      我觉得,面对问题,投资人要保持一个理性的心态,万变不离其宗,要保持对市场、产品、服务、团队的理性判断,坚持长期回报心理,不要看着二级市场眼色行事,心态一定要好。

      

      早期投资继续“撒胡椒面”

      上海证券报:新形势下,IDG早期“撒胡椒面”的投资方式会做什么样的调整?

      熊晓鸽:按我们先前的分类,200万美元以下的都是早期的,200万至3000万美元算是成长期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就叫PE投资了。200万美元以下的,我们过去撒得很好,以后还要继续撒。因为对于早期项目不可能很早就判断得那么清楚,新兴领域宁可多撒一点,这种撒,我们过去的失败率不到10%。做成长期投资比较保险,我们投的70%左右成长期项目现金流是正向的。至于PE投资,就是投已经赚钱的。总的来说,还是要根据市场来走,实实在在地练内功比较好。

      上海证券报:如何看传统行业投资与新技术的融合?

      熊晓鸽:传统行业怎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益是关键。为什么我们较少投浙江民营企业?因为出口导向型很多,出口利润率很低,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一流的商品一定是有自己的品牌。光做出口的话,上游和下游都会制约它,更很难说上市。

      互联网对于创业者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中国制造业和传统行业是个很好的机会,再加上中国是互联网民最多的国家。此外,对手机这样的通信工具加以改变和转型,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寻找宋江式CEO

      上海证券报:你怎么选择创业者团队?

      熊晓鸽:团队领导力很重要,企业最好是找宋江式的CEO,虽武不突出、文不突出,但是有个特长——能把团队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管理起来。能管理好是个本事,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做企业需要有通才,也需要有专才。

      创业者是选手,我们是教练,他们不放弃,我们也不能放弃。在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们觉得两点在中国很重要——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万一看错了这个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大家都善于学习,进行转型,还是可能做得很好的。比如搜房网,我们1996年投资的,12年了,中间好几次都觉得做不下去了,不少投资人放弃了,而坚守到现在,它成了我们回报率最高的项目。

      上海证券报:IDG在建立人民币基金上有何打算?

      熊晓鸽:我们还没有建立人民币基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现在在管理国外的钱,如果又管理国内的钱,我们的精力是不是够?第二,如果投资的领域是一样的话,会有利益冲突的问题。过去我们通过海外架构投进来,再到海外上市,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亿万富翁。不过,遗憾的是国内上市的服务商没挣到钱,中国股民没挣到钱。用我们的经验和本事,如果有比较优质的出资人,能管人民币的钱,我们也愿意管,这是个好事情,但是如何平衡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是个较大的课题。第三,国内投资人是否成熟了?最后,基金管理期一般是十年,如果政府做出资人,在国内还面临换届的问题,持续性上是不是有问题?把政府的钱管得规范化、专业化也是个问题,我们还在探讨。有一种交流,更多的是教训的交流,这特别值钱。

      IDG这个个品牌我不会放弃。作为投资人,我还没有碰到一个人像麦戈文那样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他来中国104次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帮助,我跟他做了17年,觉得很好,关系很好,没想到要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