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封一)
高盛首席策略分析师邓体顺表示,上市公司持续像2007年那样的增长并不现实,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涨价、产业调整等因素,决定了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调是必然的,但鉴于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高度敏感性,宏观经济走势才是影响上市公司整体增速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市场判断上市公司的关键就落到了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上。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教授王国刚指出,中国经济减速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宏观调控的因素,但GDP减速水平仍在预料之中,也在控制之中,因此对宏观经济过度忧虑实在大可不必。
“中国宏观调控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的实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宏观经济很可能实现‘软着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将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完成,市场此前矫枉过正的过激反应也会得到修正。”中信证券相关人士如此分析。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仕元还提到,继三一重工树立起全流通后“承诺不减持”的榜样之后,沪深上市公司“大小非”作出自愿锁仓承诺的公司已接近20家,股票回购、大股东增持现象也频繁出现。“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增长仍然健康的信号。”
行业分化渐趋明显
尽管整体增速保持稳中趋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500余家上市公司中,不同行业的走势会出现明显分化。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施压,内外需失衡、资源过度消耗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通胀压力显现,以及GDP增速见顶预期的形成,国家经济和市场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国都证券研究所总经理李雪峰认为,在宏观经济逐步降温之后,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会使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
券商研究机构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下半年上市公司行业利润格局将面临重构,基础资源价值面临重估,上游具备长时间涨价能力的行业企业和下游的周期性较弱的行业仍然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而中游制造业在成本和需求的双重挤压下,可能会明显回落。
“中国的增长方式不会马上转化,上市公司格局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但产业重构会使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快速回落,粗放、高能耗企业也会渐遭淘汰。”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示,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那些内控机制弱、盈利能力差的公司也会逐渐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