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谈股论金
    机构论市
    思捷回购的启示
    揭秘主力资金为何迟迟不愿做多
    恒指将重上22000点
    底部是忍出来的
    震荡筑底是近期主基调
    密集均线成为强阻力
    A股市场寻底之路艰难而漫长
    多空对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思捷回购的启示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雅媛
      王雅媛
      ⊙王雅媛

      

      港股于低位徘徊,有点一步一惊心的感觉。之前说过港股被两大市场夹着,一是美国市场,二是内地市场。内地市场表现仍然很弱,不过不至于拖累港股。与之相反,美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坏消息和下跌的速度真的有点令人感到心惊。

      近日市场出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动作,最引起我兴趣的是思捷环球在其公司历史上第一次用公司的钱去回购股份。它第一次回购动用了过亿元,可以看得出公司十分有诚意。其实公司回购在市场上是十分正常的,差不多每一天都在发生,公司回购背后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层觉得股价已经跌得过多,公司值多少钱,管理层最清楚,当股价跌得太过分时,他们便会出来回购。第二是公司资金过多,而在业务上找不到发展的机会,故用回购的方法提高公司的每股资产值及每股盈利。

      思捷的情况并不像资金过多,因为内地经济起飞,集团在内地的生意还有更多改善的空间及更长的路要走,持续投资不可避免。所以,只有第一个可能性可以解释公司回购的动机。近五年来思捷股价涨了10倍多,公司管理层的实力和眼光不容置疑,这一次跌市中连思捷都走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大市是不是真的如“四叔”李兆基所说的那样跌到不能再跌了呢?

      我是不相信什么跌到不能再跌的,加上看不懂恒指走势,故没有太大兴趣去猜多少点是底。我觉得很准确地捞底是几乎不可能的,对于长线投资者,只要你买入的价位不是过高,捱10%到20%的跌幅不是大问题。而这一次对于内地房地产股来说,我觉得它们的股价已经跌到可以吸纳的地步。市场仍在担心内地信贷的问题,害怕会有房地产公司因周转不灵而倒闭。这个情况可能会发生,不过现阶段看来可能性不大。第一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蜗牛思想,导致长期看好房地产行业,不少外资都想进来分一杯羹;第二,现在遍地都是便宜货,当资金重新选择投资项目时,一定会偏重于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内地的房地产一定会再吸引他们。

      虽然房地产股沽压仍十分大,但我相信并不是因为沽家觉得它们估值仍偏贵,而是纯粹因为它们有套现的压力,被迫沽货。有些投资者说要在房地产行业看得清的情况下才愿买货,其实我是不太同意的,因为如果到了那一刻,当你可以清楚看见内地房地产交投恢复活跃、楼价也开始回升时,内地房地产股的股价已经不是现在这个价钱了。(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以及财经专栏作者,曾获得2007年“香港-内地大学生模拟投资比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