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信息大全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聚焦基金二季报
  • B3:聚焦基金二季报
  • B4:聚焦基金二季报
  • B5:聚焦基金二季报
  • B6:基金·基金一周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基金
  • B9:基金·投资基金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基金·基金投资
    基金业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困难是暂时的
    我们还需要一点耐心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业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关于基金业绩的评论,在最近两个月已经成为了行业和持有人议论的一个热点。更直截了当地说是批评的焦点。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对于同一只基金的业绩,目前大众的评价并不一致,至于一个基金业绩表现好坏的原因更是近乎众口铄金的程度。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基金的投资业绩更科学?基金业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基金业绩背后的投资能力能被分析出来么?本期基金周刊关注。

      

      巨幅亏损还是超额收益?

      最新完成披露的基金二季报,再度将市场的眼光重新转向刚过去的2008年4至6月。可以预料的是,关于基金巨额亏损多少亿,市值蒸发多少亿,甚至重创、失血、割肉的标题将再度重见于坊间报端。

      仅从财报数字看,基金二季度的业绩确实是“触目惊心”的。股票型基金(天相分类)平均亏损幅度达到18.08%,其中,亏损最大者接近30%;而亏损最少者,幅度亦不低于6%。从这个角度看,基金二季度整体的绝对亏损不可小看。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虽然股票型基金在二季度遭遇了巨大的亏损。但是与其基金基准(也就是业绩标杆)相比,仍然获得了不菲的超收益。

      一个简单统计数据是,股票型基金的业绩基准在二季度的平均表现是亏损20.66%,相比基金的操作多损失了2个点以上。

      而剔除那些没有业绩基准的基金,主动型股票型基金超越业绩基准的有98家,低于业绩基准的只有46家, 打平1家。也就是说,在和自己对外宣称的预期收益(基准)相比,股票型基金整体是超额外成任务的。

      那么,究竟应该批评基金绝对亏损,还是认可他们超越基准呢?

      

      业绩排名可持续么?

      撇开关于基金短期业绩的评价。另一个颇受投资人关注的话题是,基金业绩排名的持续性问题。

      仅从目前的舆论环境看,基金持有人对于基金业绩波动的承受力并不太高。相当部分的持有人或者媒体将基金业绩的下滑归咎于——基金管理人没有过去勤勉,基金管理人员变动过快,甚至无端揣测基金管理人有其他利益纠葛等等。

      而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基金业绩报表看,以股票型基金(银河分类)为例子,最近一周表现最好的是嘉实研究精选、友邦华泰价值增长、博时特许价值、招商大盘蓝筹、广发核心精选清一色的新基金。老基金则退居二线。

      而老基金中,更多的是混合偏股基金中,长城久恒、友邦华泰积极成长、长盛成长价值、东吴嘉禾优势、泰达荷银效率优选(LOF)、泰信先行策略、天治品质优选等,其中,既有上半年业绩居前的基金,也有排名中后程的基金。显然,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最新表现,无论中外,基金阶段业绩的稳定似乎无据可考,唯一始终正确的是那句名言——基金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

      

      打开业绩黑匣子

      那么,基金业绩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才能更靠谱一点呢?如何打开业绩波动这个外匣,而能关注到隐藏于业绩背后的投资能力呢?

      业界的一些相对成熟的观点认为,基金的组合比短期业绩表现重要,基金相对基准的收益比绝对盈亏重要,基金投资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基金对理念和风格的坚持比对一时一事的判断来的重要。

      强调基金组合的重要性,在于持有人不仅仅要关注基金的净值的波动,更要知道其波动的原因,更要关注净值收益背后的投资组合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强调投资的过程和理念也是出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同样目标。

      而作为基金业绩判断的基准,本身就代表了基金运作的一个方向和标杆。比较基金业绩和基金基准,远比粗略的和市场指数比较来的靠谱。

      更重要的是,不仅业绩明显低于基准的基金值得警惕,明显高于基准的业绩同样要着重关注。背后的道理,就如同从猪圈里的仔猪过瘦固然值得警惕,但捧出头骆驼来,恐怕也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