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信息大全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聚焦基金二季报
  • B3:聚焦基金二季报
  • B4:聚焦基金二季报
  • B5:聚焦基金二季报
  • B6:基金·基金一周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基金
  • B9:基金·投资基金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1 日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震荡市慎选基金
    弱市把握申购基金时机
    练就火眼金睛 透视基金投资方向
    熊市投资者的心理变迁
    一岁一枯荣 中国境外投资优势讨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震荡市慎选基金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兴业基金 钟宁瑶
      ⊙兴业基金 钟宁瑶

      

      屡屡下行的基金净值让投资者迷惑不已,什么样的基金可以长期投资?什么样的基金公司值得信赖?我们认为,无论牛市熊市,对于基金公司的选择标准都是一样的,而经过了大幅调整后,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格、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对投资者的责任感都更为明晰。

      业绩肯定是首要因素,我们在专栏中多次指出,如果投资者有时间,还是要横向纵向的比较一下业绩,看看在同类中表现如何,是否跑赢了上证指数和同类基金,以今年上半年看,上证指数下跌48%,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37.34%、混合型基金平均下跌34.4%,两类基金加权平均下跌36.3%。同时,还要和过往业绩做一下对比,不仅要看这半年、看看过去一年、两年综合表现和排名。

      基金规模大小与变化幅度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信息可以从基金定期报告中找到。基金规模是不是与业绩成正比?不一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规模会影响基金的操作风格,一般来说,不管是对基金公司还是对基金而言,规模适中有利于管理,能够较好的贯彻既定的投资理念。一般来说,规模较大操作风格会偏向保守,更偏重配置,类似于指数基金。规模较小的公司比较偏激进,业绩波动大。不仅如此,还要看业绩的变化幅度,持续稳定增长是一种良性状态;规模忽大忽小,尤其在去年今年的行情中,尤其需要仔细分析,什么原因致使规模迅速放大?如果是否因为过度营销,急切扩张规模造成了膨胀,而到了今年,由于业绩下滑、净值亏损严重或者大额赎回造成的规模急速缩小,那么需要引起投资者警惕。

      再次,也可从该公司的营销思路上看到一个大概,像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基金公司也有着各自的“性格”,有的公司高调、张扬;有的低调、内敛,这反映出不同的公司文化。而对投资者来说,品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是否负责,言行是否始终如一。有投资者抱怨说,当初之所以买入基金,是受到了基金公司的“忽悠”,在行情好的时候利用市场的狂热气氛鼓吹基金高收益,大肆宣扬“黄金十年”,等到跌了的时候又说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把许多投资者套在了高位。不能否认,确实有少数基金公司规模至上,为了实现大跃进而不惜牺牲业绩,但这不是基金业的全貌。即便在最疯狂的时候,也有基金公司保持着冷静,不参与大比例分红等营销活动、自动关闭旗下基金的申购、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建议投资者谨慎投资,为投资者“降温”。总的来说,优秀的基金公司毕竟是少数,投资者需要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