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信息大全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聚焦基金二季报
  • B3:聚焦基金二季报
  • B4:聚焦基金二季报
  • B5:聚焦基金二季报
  • B6:基金·基金一周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基金
  • B9:基金·投资基金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中国发展新模式
    在痛苦中孕育
    CEO薪酬:监督、制约机制在哪?
    疯狂油价谢幕?
    世界经济:被美国绑架还是主动陪绑?
    五论油价决定房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发展新模式在痛苦中孕育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志峰
      ⊙吴志峰

      

      新科诺奖得主马斯金被问及150美元的油价,他的回答是“可能还不够高”,其理由是在高油价时代,人们才会努力寻找替代能源。

      同样记得年初南方基金推介投资策略时,投资总监王宏远力推农业食品股,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上百年以来形成廉价农产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时间再远一点,2003年除夕之夜,我家乡湖南一个小山村的夜空整晚都绽放着“煤老板”放的烟花,昔日高考落第的伙伴早已腰缠万贯,即使“入地三尺”挖煤做苦力者也挣了几倍于昔日的工钱。对照这几年煤炭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你会发现,昔日没人看得上眼的“煤黑子”已经开始闪金光了。

      凡此种种,都表明基础产品、资源都已踏上价格攀升之道。其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国际上共同的反应将之归结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想想也是,不提“金砖四国”再加南非墨西哥,单以中国加印度,人口就占世界三分之一强,如果人们普遍像欧美一样开上汽车,汽油会多烧多少?钢铁会增加几倍?而即使每人能吃上肉,又得多养多少头猪?而这还不算非洲那几亿仍然没走出贫困泥泞的黑皮肤兄弟。就是说,欧美过去低价享受的资源是建立在中印人民穷苦基础上的。

      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长道路或许更清楚。打开国门后,以土地、税收、低廉的人工将境外资本吸引进来,渐渐发展成为全球制造车间,此间中国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就是要素成本的低廉,尤其是成千上万从内地赶过来争相竞聘的农民工,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刘易斯拐点”出现了,农民工也有不够用的时候,人工成本开始攀升的不可复归之路,所有基础资源和产品,包括土地、能源、人工、食品在这一点汇集起来,使迄今尚存的中国经济模式:即资本与廉价要素简单结合模式变得不可持续。

      模式之变已是不可避免,然而新模式还在孕育之中。因而对于新的发展模式,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描述,但新模式一定有这样的内涵:基础产品和要素价格将不再便宜,他们将与资本一道参与对经济成果的分享。指望农民、工人、矿工等普罗大众辛勤工作但收入微薄苦苦度日,资本和政府独享利润税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新的模式下,一定是要素价格高企,而制造利润微薄的时代,企业要获得更多收益,必得努力创新!

      因此,期望油价煤价会再降下来、工人薪酬降下来、大豆玉米稻谷价格降下来不再现实,他们攀升之后一定会在高位驻扎下来,对于简单制造的沿海出口业,靠低估人民币或退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财政支持他们创新图强,进行产业升级才是正道。房地产业既有的模式只是将土地拿来后,由低廉的农民工按图纸砌砖垒瓦,然后自己坐享暴利。现在房市萧条正是因为房地产商(或许还要加上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将全社会压榨的结果,它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因此对于房市,简单地放松信贷来救它,不但会鼓励这个不可持续的模式,而且也不仁道。

      联想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意味深长。对于模式之变,中央早已洞悉,因此才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而当前“从紧货币政策+扩张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正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无痛的紧缩”,在痛苦中调整自己,创新发展模式,正是经济社会的成长之道。如果这时政府过于“父爱主义”,将调控腰斩,则是为了部分企业的一时之乐而舍中国经济万世之福了。

      (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