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时事海外
  • 16: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油价:只是上升途中的中转而已
    市场永远猜不透 平准基金非良策——与江连海先生商榷
    楼市趋势已变 暴利思维焉能不改
    工资指数化政策恐怕事与愿违
    中国经济的近忧与远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工资指数化政策恐怕事与愿违
    2008年07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
      工资指数化的收入政策不仅无助于改进工人福利,反而会加剧通胀。同样关注平等、公平,更有效的途径不是管制企业的行为而是转移支付。把财政收入更多用于解决工人的看病、养老、失业救济、子女教育等难题,既不用干预企业的运营,又可以促进公平,岂不更好?

      ⊙周业安

      

      当通胀来临时,哪类人最倒霉?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固定收入者,也就是所谓的工薪阶层。他们是劳动市场的主体,其利益因物价而莫名其妙地缩水,实在窝囊。努力工作却换来损失,不公平啊!不过仔细想想,工薪阶层也不是利益一致的板块。公务员名义上算工薪阶层,但因为负责给公务员涨工资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这个群体利益高度一致,无论是否有通胀,公务员总是能够找到涨工资的理由,所以其工资也总在涨,当然也就不害怕通胀啦。国有大型垄断企业的职工也不会受通胀影响,这些企业具有垄断地位,本来就享受着高薪,通胀来临,估计还会变着法子通过各种福利形式来增加实际收入。

      算来算去,只有普通企业职工才是真正的通胀受害者。但这两类职工也得分为两类:从农村来的和享有城镇户口的。如是前者,就需要做个权衡,是在家乡做工划算,还是到外地的企业打工划算?我们老家现在一天的工钱已经涨到50元以上,按每周20天的标准工作日计,每月也能挣1000元。而在一般工厂做工,月薪也不过1500元左右。考虑到在外地的花费,实际收入可能就不如在家做工划算了。通过工资这种价格的信号作用,可以预见:通胀时期,如果企业不给工人及时增加工资,那么农村务工人员就会回流农村!事实也是如此。

      那么城镇就业人员呢?长期以来,城镇户口因为背负着庞大的社会保障,吸引了无数的农村人口的眼光,户口也成为城乡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但在通胀时期,人们突然发现,拥有城镇户口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当实际收入在下降时,他们无法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改变这个尴尬局面。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时代,没有社会保障做后盾的农民,可以通过流动来改善实际收入;而有社会保障的城镇工薪阶层,则缺乏改善收入的空间。各有利弊,难兄难弟啊!

      实际上,无论哪类人受损,都会给未来的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先来看农村务工人员。通胀给他们带来某种激励,从而改变其行为。而面对这行为的改变,企业也同样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按照物价的上涨速度给工人加工资,在给定原材料价格本身已经上涨以及大多数企业已很难通过内部挖潜来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将背负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其产品的附加值都不会很高,也就是赚些微薄的利润,一旦各方面的成本上涨,就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打击。所以,这些企业要么裁员,要么不加工资,或者少加工资。问题在于,如果是后者,工人就会向农村回流,从而带来劳动力短缺。可见,无论是裁员还是工人流失,都会给企业带来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胀持续,大量企业倒闭就很可能变成现实了。

      如果是对城镇就业人员呢?由于存在社保,以及缺乏流动的空间,因此,企业就没有太多顾虑,可以通过不加或者少加工资来稳定人工成本。但城镇就业人员有其独特的办法,就是呼吁!即使不主动呼吁,媒体、网络、一些学者等等也会主动帮助其呼吁,为什么呢?对不平等的关注永远都能够吸引眼球!这种呼声厉害啊,它代表着民意,而现在的政府要求高度重视民意,那么显而易见,可以预期:政府必然会出面来帮助这个群体。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出台指数化的工资政策,也就是工资和物价挂钩,并作为指导意见要求企业执行。

      工资指数化的确能够暂时解决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问题,但未必是一个好政策。如果政府要求所有企业推行工资指数化,那就意味着通胀时期人工成本将大大增加,如此一来,原本就处于艰难中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进而使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大增。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工资指数化的普遍推行将大大提高失业率,从而出现一个困局:政府试图提高工人收入的政策,却实际上降低了工人的福利!这就是为什么发达经济体在早期经过一些收入政策尝试后就逐步放弃的关键原因。任何经济政策都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打着维护平等旗号的经济政策。我们仅仅看到发达经济体实施指数化收入政策,却没有看到通胀时期,企业也经常与工会谈判减薪。减薪是为了让企业和工人共渡难关,从而为未来的再次翻身做准备。如果都是加薪,无疑是涸泽而渔。

      那么是不是可以坐视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而不顾呢?当然不。

      高明的经济学家同样关注平等、公平,但不是通过管制企业的行为而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这个目标。看看财政数据,即使考虑通胀因素,实际的政府收入也在大幅增长。统计分析表明,政府收入主要用在供政府公职人员吃饭和供政府官员搞建设,而这两项都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如果政府能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财政的本意来配置财政资源,哪怕是社会福利项目支出增加几个百分点,对工人的帮助会多大啊!如果财政能够更多用于解决工人的看病、养老、失业救济、子女教育等等难题,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这样既不用干预企业的运营,又可以促进公平,岂不更好?

      工资指数化的收入政策不仅无助于改进工人福利,反而会加剧通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