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信息披露
  • B8:特别报道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金融·证券
    中行建行首度回应“两房”债券问题
    风投注巨资力挺 金融中介明后年或迎上市密集期
    安徽鼓励银行向县域“布点”
    外资行不良贷款料“隐匿”于小企业贷款
    瑞再宣布中国团队管理层
    华泰保险公司
    偿付能力充足率超标11.84倍
    浦发银行包揽上海银行
    同业公会考评冠亚军
    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大增近160%
    中行奥运服务各项工作就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行建行首度回应“两房”债券问题
    2008年07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晓冬
      徐汇 资料图

      称海外债券投资风险仍在完全可控范围之内

      ⊙本报记者 谢晓冬    

      

      针对日前有报道称中行持有200亿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中行行长李礼辉23日在出席该行奥运金融发布会期间,以目前正处中期业绩发布缄默期为由未作具体回应,但他表示,中行海外债券投资的风险仍在完全可控范围之内。

      同日建行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有关“建行持有70亿美元‘两房’债券”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两家银行一并指出,虽然近期“房利美”和“房地美”因亏损扩大,股票价格下跌较多,但其债券价格却因两大机构可能得到政府救助的预期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因此,目前债券持有者尚未面临市值重估的压力与信用违约的风险。

      两位高管的表态源于此前有媒体引用外资投行报告指出,该两家银行可能持有美国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的上述规模的债券。其中,中行被推测持有此类债券规模约占到其总资产的2.6%,建行则为约占其总资产的0.83%。

      由于“两房”上周正因次贷危机陷入破产传言,市场一度担心中资银行可能会面临比之前预期更大的投资损失。目前,包括中行、建行在内的国有大型银行都在海外拥有相当规模的债券头寸。

      不过,伴随着上周美国政府表态可能会对“两房”出手相救,市场对“两房”债券的信用风险总体判断乐观。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亚太区主管兼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浦永灏此前对记者指出,以两个机构目前的资本充足率状况,谈论破产还为时过早。最坏的情况也是将其国有化,美国政府不会坐视其倒闭,因此对此尚无需过分忧虑。

      天相投顾首席金融分析师石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由于目前尚无法判断几家银行所持两美债券的具体种类和信用等级,风险还很难判断。如果是MBS,违约的风险仍属较低。如果中资银行的策略是持有到期,预计影响也有限。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对此还需保持谨慎乐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向记者指出,由于次贷危机已远远不局限在次级贷款领域,而是扩展到包括优质贷款在内的整个信贷领域,正演化成一场信用危机。因此必须注意未来包括信用卡贷款、商业地产贷款、信用掉期合约(CDS)等领域可能发生的震荡,以及由此给银行带来的损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