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阮晓琴 张良
支持创业
8年前,华亚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飚从美国硅谷来到中国创业时,非常担心一件事:能不能找到芯片设计人才?公司在中国能不能开下去?8年后的今天,每每有留学生问张飙,应该回国创业,还是留在硅谷时,张飚会豪不犹豫地说:“回国好”。
华亚微电子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进驻国家级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企业。8年中,公司面临两次“生死劫”:第一次在2002年,为时一年多的芯片研究,耗光了积蓄,第一批海外风投出钱救“命”;第二次,2003年春,SARS病毒肆虐,销售人员飞不出去,刚刚研制出品的芯片被压在仓库里。海外风投见状,抛下快谈好的注资计划,“bye bye”走了。幸好,当年10月,SARS被控制,长虹接下了华亚微第一单,风投“见风转舵”,第二批资金迅速到位,华亚微第二次得救。
去年,华亚微电子进行了第四次股权调整。与前三次只有海外资金不同的是,来自中国的张江汉世纪基金和浦东科技基金加入阵营,共同助推华亚微电子在中小板上市。
资金是企业在初创时期最需要的资源之一。对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张江高科园区的开发商张江集团来说,投资是一种对园区企业更深层次的服务;更是张江集团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适时转型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和退出机制问题的解决,2006年,张江集团提出了转型。其持股52.09%的上市公司张江高科用“一体两翼”来概括这种转型:所谓一体,即以房产开发为“体”,以服务集成商和高科技投资为两翼,来深化产业园区服务商的角色。高科技投资第一次被提到战略高度。
2007年,上海张江集团正式启动上海张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母基金,根据园区产业方向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引导设立专业化的创投基金。几乎同时,张江高科成立浩成基金。当年,上海张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浩成基金各投3亿元,并联合上海市创投公司、浦东科技基金和一家民营企业,共出资10亿元,注入张江汉世纪基金。
到目前为止,张江汉世纪基金10亿资金已经用去近半,分别投入到智力服务业板块的万得信息公司、吉联新软件;高端制造业板块的鼎衡船务、品傲光电、星马游艇、四维-约翰逊;节能环保板块的新飞冷却、立源水务、超日太阳能、儒竞电子等公司。预计到9月份,第一批募集的10亿元人民币资金大部分“落定”。
此外,张江高科浩成基金在投资张江汉世纪的基础上,另投资4122万元,入股浙江康德莱医械塑料有限公司,占总股本16.5%;投资3086万元,入股微创医疗,占总股本比5%;投资100万美元,入股展讯通信,占总股本5%以下。
张江汉世纪基金是张江集团投资的第一个子基金。今后,张江集团将据园区内产业情况和投资基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设立更多不同功能和投资特色的专项基金,通过母基金注资专项子基金,形成一个投资基金系列。据记者了解,针对园区内第四大产业节能环保业正在崛起,张江集团正在计划设立节能减排基金。
在资金方面,张江集团和张江高科今后工作将加大创投基金投资力度。张江高科副总周丽辉透露,浩成基金每年总盘子将达3亿至5亿元,以后逐年上升。
布局创投
21日,记者上了一辆的士,的哥陆先生载着记者在园区里转悠,并以原张江镇农民的身份做“向导”。园区里每一幢大楼,似乎他都熟悉。他告诉记者,张江集团作为园区开发商,在早期,是卖地,或者把土地租给产业投资者建楼;后来,更多的是自己建写字楼,租给别人,或者把楼卖给创业者。
华亚微电子张飙还记得2001年时租赁行情。当时,张江高科地铁口附近租金是每平方米1元/天,现在,这一带的租金是5元多钱/天,年均增长50%。
业内人士都清楚,房地产利润最丰厚环节在土地,然而,随着土地政策变化,租写字楼与卖办公楼盈利空间越来越窄。张江高科副总周丽辉告诉记者,过去,张江高科开发的土地,是“以注册资本金”形式注入上市公司。现在,这些土地基本开发完了。张江高科要再拿地的话,只能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拿地。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房产开发利润渐渐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
为了让上市公司储备更多物业,拥有更多发展后劲,张江高科控股股东张江集团决定,集团下属产业基地成熟一个,就向上市公司注入一个。
虽然如此,园区开发最终还是会面临一个园区土地资源枯竭问题。
不过,张江高科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产业地产,它拥有的资源,不仅是土地和物业,它还熟悉朝夕相处的园区内5000多家高科技企业。选择创投业,进行战略转型,是利用张江高科园区的产业资源。
上海浦东有四大产业园区:外高桥、金桥、陆家嘴、张江高科。其中,张江高科作为国家级科技园区,经过16年培育,已经成熟。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银行卡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现代医疗和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以集成电路为例,当年华亚微电子“孤身一人”,现在,园区内约有200家类似华亚微电子的“海龟”创办的集成电路企业。他们围绕世界级晶源代工厂中芯国际、红利,形成一个共生的产业链、人才库。
园区内不少企业经过几年发展,开始成熟,盈利稳定。华亚微电子是其中代表之一。2007年,公司进行了一次以在国内上市为目的股权融资。总经理张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华亚微电子一旦成功在国内上市,园区企业会有一大批企业跟进,因为大家都想做大,现阶段步伐是迈向资本市场。
张江集团董事长刘小龙说,现在,园区内达到投资标准的企业有200家左右。
此时,张江系进军创投业,即能分享资本投资收益,又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