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监管部门不会再给大小非加“二道锁”,对行情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我们认为,不论加“几道锁”意义都不大,因为任何形式的“锁”都不能禁止大小非的解禁流通,更不能强迫大小非解禁后不流通,因为这违背法理。至于,针对目前大小非解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交易漏洞、大宗交易中的“过桥”减持等,通过一些制度或技术手段予以规范和防范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我们始终认为,大小非解禁流通给市场带来切实压力的主要是小非,或者是持股5%以上但不具有控股权的大非,而不是真正握有限售股大头的控股大非们。原因很简单,前者是财务投资者,后者是产业投资者,财务投资者获取到理想的投资收益当然要套现抛售,而产业投资者是旨在对资产的控制。并且基于对资产的控制和对资产价值的判断,在解禁后与其他股东利益一致化机制下,对单个股票来说控股大非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类平准基金”的作用,即当股价跌到控股大非认为价值低估的时候,控股大非可能会予以增持,或促动上市公司回购;当股价因市场投机因素形成价值高估的时候,控股大非当然会适时减持。可以说,大非是股价维稳的积极因素,目前业已出现的增持、回购、减持承诺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另一个“票子与位置”的原因更不会导致国有控股大非在解禁后进行规模性减持。众所皆知,目前A股市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资产,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往往有着“父与子”的关系,甚至在资产、人员等方面还有交叉的情况。与民营企业控股大非减持套现后真金白银可以落入腰包不一样,国有控股大非如果减持套现,非但“票子”不可能进入高管们的私人腰包,并且缺少了下属资产的控股股东高管、换了“东家”后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也可能因此没有了。所以,国有控股大非在解禁后丝毫没有减持的动力。相反,在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值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的趋势下,大多数民营和国有公司的控股大非为了体现和提升市值(价值),会尽可能地支持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为了把股权激励的期权变成真金白金的股票,自然会不断努力地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因此,限售股解禁给市场带来真正压力的主要是小非。有人把股改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并认为以限售股解禁为标志的股改下半场在巨额大小非减持压力下会吞噬股改上半场的“功勋”,还认为整个股改会因此而失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牛市说牛话,熊市说熊话”的看法。A股市场建立与发展至今,还有没有过不去的坎。与其把股改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不如把整个股改分为“股改红利”阶段、财务投资者退出阶段、产业资本唱戏阶段的三个时期更为合理。目前市场应处于消化财务投资者退出的第二阶段。从小非解禁的时间分布和解禁规模来看,这个压力段可能还会持续一、二年的时间,之后将进入控股大非产业资本唱戏的时期。这也比较符合事物在曲折中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