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股民学校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版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基金·基金投资
    短期排名下的“羊群效应”
    仓位调整基本结束
    金融地产重获重视
    风险管理创造价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短期排名下的“羊群效应”
    2008年07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吴晓婧
      张大伟 漫画
      ⊙见习记者 吴晓婧

      

      2007年到2008年,基金行业经历了一波巨大的转折。因为表现不稳定,甚至对大盘追涨杀跌等问题,基金备受指责。在经历这次大的行业起伏后,部分基金经理在二季度也做出反思。不过,民族证券基金研究员申团营认为,问题主要还在于基金经理短期排名制所引发的隐性激励。

      

      引发隐性激励

      申团营认为,对于基金的激励,基金经理不但面临显性激励还面临着隐性激励。其中,显性激励来自于基金管理公司事先决定的费用提成计划,而投资者更大的权力体现在事后的隐性激励上。

      事实上,面临着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的基金产品,部分投资者将基金经理的排名作为选择基金产品的首要考虑。所谓投资者的隐性激励,即投资者往往根据经理的定期排名表现来决定是申购还是赎回,从而影响基金经理和公司的收益,甚至基金经理的续聘和基金的生存。

      申团营对记者表示:“国内的基金经理的排名时间偏短,相比于国外成熟市场,其基金经理的排名一般是5年左右为周期。事实上,排名时间偏短,会导致排名的变动较大,而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有一定的误导性的。”

      从短期来看,基金经理排名确实是波动较大。以某基金研究机构关于基金经理的一项排名来看,对比2007年6月29日到2008年6月30日的基金经理排名(本期)与2007年年度的排名,当时获得三星级及以上评级的85位基金经理中有63位本期继续获得三星级及以上评级,占比达到74%,而其中2007年底获得五星级的14位基金经理中仅有8位本期继续获得五星级评级,占比仅达到57%。

      

      投资显羊群效应

      德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塞春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基金行业热衷于短期业绩排名的评价机制对于基金的投资行为有巨大的副作用。基金经理对于排名的重视,导致其采取冒进的投资策略,只要趋势看起来还没有崩溃的风险,大胆的策略就是业绩排名的制胜点。一个显然的例子是,在2007年三季度新增资金快速涌入时,新基金的业绩冲动往往变成建仓速度的比拼。

      事实上,无论是基金处于2007年高速扩张时期还是2008年备受质疑之时,短期的排名考核机制对于基金经理的负面影响都不可小觑。

      2007年,当市场气氛一片狂热,甚至市场人士看到一万点时,保持冷静比加入热潮要困难得多。江塞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风险意识的基金管理人也不会冒过于偏离同行的风险。实际上,这损害了基金的投资独立性,也促使基金整体上在股市已经出现高估时仍然不断吹大泡沫。

      而当进入2008年,在市场出现转折性风险时,相对排名的考核机制又让不少基金行动迟缓。只要不偏离同行太多,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中庸的策略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投资目标和评价机制的不同让同样的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中会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即是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