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自7月16日创下6.8128的汇改以来新高后,便在短短两个交易日之后掉头向下,并持续在6.82以下区间盘整。此前,市场曾普遍认为,下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放缓,并极有可能以短暂贬值来修正过度升值。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就一直奉行弱美元政策,这无疑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而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则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速度。难怪有人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被油价所绑架,油价升,则美元贬值,人民币自然被动升值。反之,油价回落,则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相应回落。
短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要看油价的脸色。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认定支撑人民币升值的基本面因素已得到有效释放。汇率如同币值的价格,自然也有可能出现泡沫。脱离基本面的价格,不可能长期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长期来看,汇率是否均衡,可以看贸易顺差的大小。币值低估因素逐渐释放的过程,也就是贸易顺差逐渐减小并最终稳定下来的过程。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6月贸易顺差为21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已有显著下降,但距形成稳定的贸易顺差或逆差还有较长时间。由此可见,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依然不会改变。
在汇改之初,就有过关于升值路径的争论。大部分观点支持逐步升值,避免一次性升值的阵痛和无法预知均衡汇率的尴尬。三年来的实践表明,缓慢升值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十分有利:不仅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了外部需求,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依次升级。如今,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外部需求因次贷危机而显著下降, PPI持续高企及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也压缩了外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上半年PPI上涨7.6%,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50%,即便是毛利率15%的外向型企业,还有多少生存机会呢?由此,人民币是否继续升值就成了争议热烈的问题。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即便是能勉强维持生计的企业,也因看不清盈亏平衡点不敢贸然接单。最终,大量的中小企业要么停产、减产,要么倒闭外迁,不仅对经济增长不利,对就业也会造成巨大压力。如果升值不能获得好处,反而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那人民币升值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已开始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境外远期市场(NDF),从4月中旬起,远期交割汇率就已出现贬值。从银行间外汇交易的即期市场看,对人民币放缓升值的预期也逐步达成一致。7月28日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询价系统以6.8410报收,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221基点,是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场普遍认为,此前央行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已暗示了管理层可能抑制人民币升值速度的政策取向。
人民币减缓升值意味着升值趋势不改,但节奏可以调节。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通胀的双重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应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一方面,不至于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伤害,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掌握升值时机,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因此,汇率改革也要服从宏观调控的大局,配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一保一控”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