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专版
  • 8:专版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观点评论
  • 12:时事
  • 13:上市公司
  • 14:信息披露
  • 15:产业·公司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法律服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8 月 4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私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私募
    阳光私募:7月业绩继续“冰河期”
    阳光私募仓位监测:
    2008年前7月 仓位为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阳光私募仓位监测:2008年前7月 仓位为王
    2008年08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本报阳光私募月报将陆续推出“阳光私募仓位监测”栏目,该栏目的推出,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阳光私募产品信息公开渠道较少,方便读者多方面了解私募产品运作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监测报告的结论部分源自数量统计结果,与实际运作状况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本报记者 周宏

      

      对于阳光私募产品而言,2008年的最大考验在于股票仓位的安排。年初减仓坚决与否?减仓时机是早是晚?减仓后是否一直保持轻仓乃至空仓状态。几乎完全解释了运作业绩的高下。

      某种程度上,深入的公司研究功底、勤勉的基本面信息跟踪、乃至其他投资研究的十八般“武艺”在2008年前7个月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有害”的),能否做好短期内的仓位安排、时机选择是否得当,成了主导产品短期业绩起落,事业“成王败寇”的一个关键。

      

      轻仓者 胜!

      根据本报基金周刊的监测,截至8月1日公布的最新一期阳光私募基金净值,阳光私募产品的6个月业绩走向,基本上与其仓位高低成明显的负相关。

      在排名行业前十位的产品中,除了1家的仓位特征是中等仓位以外,其余9个产品均为明显的轻仓特征,其中,部分系列产品的股票仓位可能阶段性的趋近于零(即完全空仓状态)。

      显然,正是部分私募产品大幅的下调其股票仓位,才使得它们能够在市场系统性风险暴露之时,有效的躲过个股普跌的风险,而创造出了一定时期的超额收益。

      而与此相反,最近6个月收益率相对跌幅靠前的信托产品则普遍带有重仓的特征。其中,净值亏损的前3个产品,最近5个月都是明显的持续股票高仓位特征,始终维持牛市组合可能是其在今年前7个月受创严重的原因。

      

      加仓者 少!

      那么,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场内的阳光私募产品是否有大比例加仓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本报基金周刊的统计,将今年7月份的阳光私募产品整体的仓位特征和上一期的情况相比,显示,阳光私募产品并没有明显的加仓举动。

      在纳入统计的近90家阳光私募产品中,只有6家有明显的减仓迹象。而有4家有比较突出的加仓状况外,其余产品没有明显的仓位波动的痕迹状况。

      与业内交流的情况也显示,对于短期1~2个季度的市场环境,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们还是保持了明显的谨慎状态。轻仓操作、逢低适度的吸纳可能是他们组合操作的主要策略。

      

      时机选择 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前期始终高仓位的阳光私募产品在前期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净值损失,但是,并不意味着当中所有的投资经理都是行情错判导致了损失。

      事实上,在中期跌幅靠前的产品可能还包括另一个群体——已经预估到市场可能震荡,但仍然维持高仓位者。

      上述做法可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投资风格,即有意识的淡化仓位选择,而通过组合调整进而达到超越市场实现收益的投资者。而从既往历史业绩看,在市场渡过了急速下跌期后,部分上述风格的投资人完全具备超越市场获得收益的可能。

      而与此相反,在最近3个月的实际操作中,积极的时机选择导致恶劣结果的情况也有出现。在最近两个月的阳光私募月报中,曾经出现过某产品因为错判行情导致盲目抄底,亏损短期内急剧扩大的情况。

      这也证明“时机选择”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