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研究咨询中心 许柯
据国金证券统计,8月各类限售解禁股总量约为251亿股,是今年解禁股数量最多的一月。但通过对市场背景、限售股结构、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分析,8月限售股解禁已在七大方面和2、3月份限售股解禁大不相同。
第一,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市值冲击影响变小。今年2、3份,指数尚在4000-5000点的区间,市场整体仍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估值状态,平均股价相对较高。在当时的解禁股中,高价股占较大比重(如中国平安、兴业银行等),尽管这两个月解禁股总数分别只有约131亿股和122亿股,但解禁市值分别高达3799亿元和3659亿元,解禁股平均股价接近30元。而根据7月31日收盘价格,8月份解禁股平均股价仅为9.7元,虽然总量相当于2、3月的总和,但总合计市值仅为2434亿,尚且不到2月或3月解禁股市值规模的2/3的水平。
第二,限售解禁股的来源变化削弱减持冲动。从限售股来源分析,8月份限售解禁股中,股权分置限售股份数量和市值分别为236.8亿股和2229亿元,分别占总解禁股数的94%和总解禁市值的92%;而2、3月份股权分置限售解禁股份分别占总解禁量的41%和25%,当时成为解禁股主体的IPO限售股份与增发限售股份等,在8月份所占比例只有6%-8%左右的水平。一般来说,IPO限售股份与增发限售股份多为财务投资者,对市场变化比较敏感,在今年2、3月份市场处于相对高位时减持冲动较大;而股权分置限售股份股东多为长期持有股东,减持冲动相对较小。
第三,解禁股东构成“今非昔比”。2、3月解禁股东多为非控股社会法人股东,如当时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三只股票——中国平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解禁市值均超千亿,且都被分散的社会法人股东持有且成本很低,形成巨大的减持压力。而8月解禁股多为国有或民营“大非”控股股东持有。出于对公司控制权的考虑,此类“大非”所持限售股解禁后选择抛售的可能性并不大,部分控股比例偏低的“大非”如中信证券等甚至不排除今后从二级市场增持以增加话语权的可能性。
第四,国有股撑起大局。8月大市值解禁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多是国家需要保持相对或者绝对控股比例的行业,如国电电力、宝钢股份、申能股份和中化国际等。以宝钢为例,在目前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进行减持的可能性极小。根据非流通减持的相关规定,总股份超过10亿的国有“大非”,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减持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3%,这就意味着宝钢股份、申能股份、中信证券等国有“大非”实际可减持的股份数要大比例向下修正。
第五,股东的市场责任感明显增强。为了缓解市场担忧情绪,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公告延长非流通股的禁售期,如8月解禁市值排名第2的苏宁电器就公告,其董事长张近东持有的42792万股在2010年8月10日将不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减持。东方明珠的大股东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也承诺将于2008年8月5日解除限售条件的股份一年内不减持。我们预期在半年报中会有更多负责任的控股股东做出限售承诺,这都大大减少了实际解禁股的总量。
第六,交易制度安排改善。自从4月份《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公布以来,单一限售解禁股东通过集中交易系统每月只能卖出总股本1%的规定也大大减少了限售股对二级市场的短期冲击。而大宗交易日益成为非流通股解禁的重要渠道,缓解了非流通股解禁对于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3月以来,每月有30%左右的解禁股份进行了实际减持,那么大宗交易平台实际分流了二级市场近10%的资金压力。这也能大大缓解限售股解禁对市场的冲击。
第七,8月的时间窗口因素也大大减少了解禁股的冲击。根据《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第五条规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该公司的年报、半年报公告前30日内不得转让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由于约一半左右的上市公司的半年报集中在8月下旬披露,这样对于大非股东来说,8月份实际可进行减持操作的时间窗口很短,这也是有利于8月份市场运行的一个有利因素。
考虑到大量国有“大非”控股股东不可能进行减持,再加上有增加承诺不进行减持的部分公司,8月份实际可减持的股份最大数量约为63亿股,实际可售的股份数比名义数量减少约3/4,实际形成最大总解禁市值约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