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专版
  • 8:专版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观点评论
  • 12:时事
  • 13:上市公司
  • 14:信息披露
  • 15:产业·公司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法律服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8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股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股经
    两大预期稳定人心 量能不足抑制弹升空间
    人民币:升到哪里是一站?
    大盘将冲击三千
    再度考验箱体底部
    八月再话大小非:“咕咚”来了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八月再话大小非:“咕咚”来了
    2008年08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疲弱的市场里,大小非减持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事情,人们像天气预报一样分析着大小非的影响。随着8月份——今年内又一个大小非解禁高峰的到来,市场中议论和担忧又开始增多。大小非似乎成了股市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悬剑在顶,乌云压城。实际上,大小非的问题几乎是一个伪问题:大小非就是减持,又如何呢?股市本来就是一个围城,钞票如过江之鲫,有进有出,来来往往。如果大小非减持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钱将离开虚拟经济,其可能性很小;另一情况是这些钱继续在股市中折腾。

      

      大小非实际上离不开股市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最悲观的一种情况,即大小非减持了,这些钱离开将虚拟经济。我们假设一下大小非减持了1万亿,这个钱全部进入了实体经济,结果会怎样呢?比如说,消费了,都变成刺参鲍鱼装到了肚子里。显然不可能的,真要这样,獐子岛还不涨到百万元一股?比如说开工厂了。我们设想一下随后的结果:为了建厂房,海螺水泥生产了更多的水泥;为了买设备,沈阳机床生产了更多的机床;那么固定资产的购置引起了原材料的需求,于是宝钢生产了更多的钢,申能股份发了更多的电,开滦股份也因此不得不挖更多的煤。最终持续投资的结果是,1万亿的初始投资乘上5倍的货币乘数,变成了5万亿的总需求。5万亿的总需求造成了20%的GDP增长(2007年GDP为24.66万亿)。再加上中国固有的10%的经济增长,2008年经济增长高达30%。这显然只能当笑话看了。

      如果再做一个极端的假设,真的有1万亿居然减持出来了,然后都存到银行里,结果又如何呢?银行还是要往外放贷,扣掉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部分头寸(这个比例大约不到20%),还是要放出去80%,也就是8000亿的贷款。结果又进入了我们上面的推论过程,这次是8000亿的初始投资乘上5倍的货币乘数,达到4万亿的总需求,引起16%的经济增长,再加上中国固有的10%的经济增长,经济还是要增长26%。还是一个笑话。

      可见,实体经济是放不下1万亿初始投资的。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每年千亿左右,这已经是不得了的规模了。何况,我们分析的只是1万亿的规模,目前大小非大概在10万亿左右,能减持多少?即使都减持了,实体经济根本装不下这么多钱。

      退一万步说,即使1万亿能够进入实体经济,就能够取得超过虚拟经济的回报率么?用这个钱再开个银行,能超过招商银行?何况,您想弄个银行、石油、铁路什么的,国家也不让呀。郭德纲不是说要收京九铁路,可铁道部就是不答应么。那就干点能干的吧,酿酒能超过茅台还是老窖?即使开个家电连锁,什么时候能积累到苏宁电器那样的品牌?人家的品牌2007年估值高达402亿人民币。

      

      大小非只能在股市中“折腾”

      另一种情况,也是唯一可能的,大小非减持的钱还在股市里,只是在买来卖去。比如有人把中国平安的原始股卖掉了,却买进了招行,那么这个钱本身并没有离开市场,仅仅引起了招行、平安的此起彼伏和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已。

      这种情况可能性最大:一方面它符合人性的原则,有钱就会“烧得慌”,就要折腾;另一方面,也是投资者不断调整资金投向的需要。何况,不放在虚拟经济里又怎么办呢?本来实体经济也放不下这么多钱么。

      大小非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虽然笼子本身并没有框子,可就是出不去。大小非在股市里折腾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给市场带来股价的结构性变化。就像有朋友买了垃圾企业的原始股,年年开股东会看着那几个高管就别扭,总后悔把钱扔给他们糟蹋。现在能卖了,人家不跑还等什么?可跑了以后买什么呢?就像买剪刀,能不买王麻子张小泉么?即使没用过,但还是买品牌吧?于是,好企业会获得越来越高的估值,垃圾股会越跌越贱,毛股分股都可能出现。

      于是,管理层说,股市终于有了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股市终于成了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终于起到了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于是,经济学家说,中国股市终于与世界接轨了。

      

      大小非不过是全流通时代的“杯弓蛇影”

      回过头来再算个算术题,总市值17万亿,大小非占10万亿,但国家根据经济控制功能大约要控制一半的股权,也就是8.5万亿,那么可能减持的大小非也就是1.5万亿。说到底,大小非不过是全流通时代的“杯弓蛇影”而已,当然,这个“杯弓蛇影”会反反复复地吓唬市场,也总是承担着市场下跌时千夫共指的角色。一声“咕咚”来了,可以让很多人胆战心惊,但这个“咕咚”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只会影响投机者,不会对真正的投资者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者只在乎企业发展的前景,而不在乎谁买了股票,或者谁卖了股票。等到“咕咚”让市场反复震荡之后,等到“咕咚”变得习以为常,市场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