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圆桌
  • B6:中国融资
  • B8:产权信息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理性看待经济周期
    谁在搅局A股?
    货币政策应体现区域差别化
    后继乏人
    《反垄断法》:
    谨防豁免制度被滥用
    美国篮球与经济:一样又不一样的“梦八”——“实”话奥运之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性看待经济周期
    2008年08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8月份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上周美元指数强劲上涨247点,涨幅为3.37%,为三年来单周最大涨幅。与之相对应,原油期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约5美元,以每桶115.2美元报收。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638,已连续9个交易日走低,为汇改以来所罕见。

      对备受煎熬的外向型企业来说,人民币持续贬值似乎是一场及时雨,油价走低也降低了输入型通胀特别是PPI的压力。但单就输入型通胀而言,油价回落并不能有效缓解PPI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PPI竟高达10.0%,大大超越了此前机构预测的9.2%至9.4%区间。过高的PPI对经济增长很不利,不仅在于其可能向CPI传导,形成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还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对经济增长及就业均构成威胁。PPI数据公布后,市场对通胀及经济衰退的忧虑加剧,沪深两市更是以大幅下跌作为回应,沪市单日跌幅为5.21%,再创本轮调整以来新低。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8月份PPI有可能随油价回落,由此得出上半年通胀看食品价格,下半年通胀看PPI的结论。笔者以为,国际油价向国内PPI的传导并不同于发达国家,症结就在于我国对油价实行管制。根据测算,发改委6月份上调成品油价格后,对应的原油价格大致为每桶90美元。也就是说,国际油价在未跌破此价位前,对我国PPI的影响甚微。

      不可否认,美元走强既有二季度经济数据释放的信心因素,也有市场对欧元区等经济体增长放缓的担忧。二季度美国GDP增长1.9%,主要在于弱美元对出口的推动及消费支出的反弹。二季度美国出口增速为9.2%,比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个人消费支出增长1.5%,也高于一季度0.6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虽然低于经济学家预期,但有助于市场形成经济周期见底的看法,从而为美元走强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撑。而欧元区及英国相继宣布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不变,则向市场传递出对经济增长担忧的信号,直接导致了欧元及英镑的走软,助推了美元的强势上涨。近期,人民币在对美元贬值的同时,对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均大幅升值,也验证了美元上涨的外生因素。

      不过,对于美元持续走强,不应抱有过多幻想。首先,经济周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大萧条,从1929年开始,整整持续了4年。七十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长达三年的衰退和一年半的滞胀。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而次贷危机自去年5月初现端倪以来,至今不过一年左右,加上今年上半年的石油及粮食危机,此时就断言美国经济走出泥潭明显过早。其次,不应忽视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背后政府的施救因素。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华盛顿宣布了数千亿美元的减税计划,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以此刺激经济增长。“两房”危机爆发以来,又通过了3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即便如此,二季度美国住房投资依然下滑了15.6%。美国6月CPI较上月上涨1.1%,较去年同期上涨5%,为26年以来最高点。市场不免担心,在经济增长依然乏力的情况下,美联储又拿什么来对付日益高企的通胀呢?最后,资本回流的“跷跷板”效应并不具有持续性。此轮美元上涨,离不开欧元区、英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形势恶化驱赶的资本,但谁又能保证流入美国的资金,不会再次流出呢?一旦套利机会出现,热钱等逐利资本难免会选择“跷跷板”的另一端。

      由此可见,片面认为“一保一控”目标容易实现是不可取的。下半年食品价格下降的因素释放后,PPI经过3至6个月的传导,无疑会对CPI形成新的压力。而极有可能在奥运后重启的价格体制改革,也会释放部分通胀因素,通胀形势依然难以乐观。而人民币的短暂贬值,并不能改变长期升值的趋势,依赖净出口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堪忧。因此,对于经济周期,我们应该有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