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产业·公司
  • B3:奥运特刊
  • B4:奥运特刊
  • B5:奥运特刊
  • B6:奥运特刊
  • B7:专栏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汽车销量“急刹车” 车企换将不止求突围
    日企、豪车车企
    纷纷调降盈利预期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汽车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汽车业?
    2008年08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当“冬天”突如其来降临时,我们再次发现中国汽车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多数企业都受到了影响。从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企业到经销商,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了切肤之冷。无论与强大的日本汽车业,还是病得很严重的美国汽车业相比,我们都是脆弱的!试想,如果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所承载的负荷压在我们那些汽车巨头的肩上,他们将何去何从?

      从这一刻起,中国汽车业要学会在风浪中平稳掌舵。由于我们弱小,因此,不妨学习学习那些眼下的“失败者”的两招解困法。

      第一招为合纵联合,借力蓄力。面对全球汽车危机,不同实力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实力较弱的企业更偏向于寻找代工生产合作等;实力排名居前的企业则更偏向于技术研发上的合作。

      前者的代表企业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目前,克莱斯勒正在寻求全球合作,即利用其它汽车企业的剩余产能,实现轻资产运作。今年4月,克莱斯勒与日本日产汽车签署互相代工协议,日产汽车的日本追浜工厂将为克莱斯勒代工生产一款小型车,2010年销往北美、欧洲和全球其它市场;克莱斯勒在墨西哥的装配厂将为日产生产一款全尺寸皮卡,2011年销往北美地区。此外,在亚洲地区,克莱斯勒也在谋求和奇瑞汽车、印度塔塔汽车的合作;在意大利,克莱斯勒正和菲亚特谈判,以求租借生产工厂、共享销售网络。

      如果这一系列举措实施,则对克莱斯勒和未来合作伙伴都是双赢的选择:一方充分利用了闲置的产能,降低了成本;另一方无需再投资建厂,赢得了更多流动资金,且可以利用对方产能扩大生产、占领市场。

      在技术研发上寻求合作的有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二者正考虑联合开发新引擎、动力传动技术。通用汽车正在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Volt,如果商业化运作成功,通用汽车将向福特汽车提供Volt的相关技术;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将助通用汽车降低产品研发成本。这两个老对手牵手的最大动力是高昂的开发成本,因为开发一款新的引擎需要10亿美元左右、变速箱需要8亿美元左右,这对于陷入困境的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招,企业在自身的产业链上寻找降本增效的方法。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指出,“在困难时期,汽车行业企业可依靠技术类、供应商协作类和规模类等三种方法降低成本。技术类是最有效的降成本方法,通常手段为改进或调整材料、调整工艺及改变零部件设计等。”

      其实这一招日本汽车企业使得最多。丰田汽车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构筑稳定的关系,双方共同合作、共同成长。尽管看上去丰田汽车没有过多地压价,但实际上丰田汽车还是降低了采购成本。因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高技术水平、或者改进了工艺后,生产成本大为降低,销售价格也随之降低。

      上汽集团也正在努力通过“规模类”降低成本,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加入上汽集团的供应体系后,上汽集团将为其争取较为优惠的重要原材料采购价,如钢材等。这在大大降低汽车零部件企业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上汽集团的采购成本。

      当然,中国的汽车企业们也可以内部挖潜,学丰田汽车精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