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产业·公司
  • B3:奥运特刊
  • B4:奥运特刊
  • B5:奥运特刊
  • B6:奥运特刊
  • B7:专栏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乐观估计通胀前景为时尚早
    奥运冠军理财方案?
    热钱流出是福不是祸
    飞人双腿难倒中国保险业
    仅仅取消结汇制度是不够的
    风向在变
    美元反转序幕似已拉开
    商业评选
    从来不是行政权力份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商业评选从来不是行政权力份内事
    2008年08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丽君 
      ⊙陈丽君 

      

      国务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对质检总局的职责予以调整:今后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并将有关的技术性评审及事务性工作交给“符合法定条件的相关事业单位”来承担。

      所谓“名牌”无非是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品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真正能够筛选出“名牌”的评选模式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最公正且有辨别力的是广大消费者。但长期以来,政府评定名牌成了中国经济领域中的常态。自计划经济时代始,政府就垄断了评定名牌的权力,谁家的产品是名牌由各级政府说了算,这才有了大家熟悉的“省优”、“部优”之说。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名牌评选依旧由政府部门掌控,变化的只是荣誉的名称而已。

      然而,政府评定名牌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要从成千上万种产品中挑选“中国名牌”,政府需要掌握产品质量、消费者满意度、企业销售收入、信用记录等一系列信息;政府有关部门既非消费者也非生产者,其信息收集能力是有限的,很难胜任这一重任。而且,政府在评定名牌的时候还有许多不相关的考量,部门、地区间的平衡等方面的计算无一不影响评选的公正与客观。公众往往很容易从政府评定的名牌中发现名不副实的问题产品。

      非但如此,政府垄断了评选名牌的权力,就自然成为各大企业的重要公关对象,名牌评选过程因此就可能成为权钱交易的寻租场所,滋生各类暗箱操作、腐败行为。

      显然,政府评选名牌是一个高风险的评选机制,只会引致三方俱输:消费者难以挑选到货真价实的名牌,企业难以生产出名副其实的名牌产品,政府则丢失公信力。

      商业评选本来就不是行政权力该待的地方,行政权力唯一需要做的是保证评选活动的公开透明与符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