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前对于热钱是否正在选择流出中国存在诸多争议,而热钱的隐蔽性也使得官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新近出炉的央行外汇储备数据却为“热钱流出论”派提供了有足够说服力的佐证。根据央行8月13日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7月末外汇各项存款增加56亿美元,小于直接投资(FDI)和贸易顺差,说明热钱外流趋势抬头。对我们来说,这是福而不是祸。
这一发展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国家收紧对热钱流入流出政策有直接的关联。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主要途径——贸易项目往来的监控力度,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借用贸易渠道流入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风险。
热钱因其逐利性而在全球各地频繁流动,以获取最大收益。它于真实产业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往往投资于流动性较好金融资产,而非实业资产;同时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长期地与企业和区域经济共生共荣。这两个区别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热钱虽然能在局部上繁荣一国金融资产领域,但是也因其短期逐利性、不注重与当地经济共荣而存在恶意推高资产价格,赚取资金差价的动机。
热钱往往是在一国经济起飞以后才选择进入,因为此时可以分享该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收益。但是它往往只在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很少涉及真正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还会因其短期的逐利性和利益独占性而导致区域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这样的例子,稍远的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近的有越南的金融动荡。长远来看,一国经济发展靠的是实体产业投资的进步,并进而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共生共荣,而非热钱的短期炒作。
此外,热钱过度炒作获取高额收益也会形成不利的“示范效应”。引导众多实业投资资本进入金融投资领域,会造成金融资产价格脱离其实际价值创造能力,最终引发金融泡沫。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前,投机经验丰富的热钱往往先于实业资本脱身而出,最终资产价格暴跌由相应的实业投资者买单。沪深A股市场自去年底以来出现快速调整之后,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资本市场失利,并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
因而从宏观监管的角度来看,加强对热钱流入流出的监管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行措施。其中,监测热钱流入流出的各项渠道,把握热钱流动的实际规模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对热钱善加利用,将其规模和提振金融资产市场的作用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是热钱监管的深层工作。换句话说,如果能将热钱转化为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那才算真正达到了热钱监管的目标。
就目前来看,国内A股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均面临下行压力,美国次贷危机阴霾加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迹象。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速报数据,由于出口大幅放缓,日本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按年率计算为负2.4%,而英国同期通胀率则高达4.4%。日欧经济收缩带来了前期过于贬值美元的相对汇率上升希望。
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疲软,消费需求明显回落,因而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形势可能出现恶化。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印度也深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降的困扰。看来,前期获利热钱借美元升值之际逃离发展中国家,换为美元避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客观上也为国内监管层限制国内热钱流出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对热钱流动的监测、防止热钱快速集中流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的主要任务。只有尽快制定出针对热钱流入的有效管制措施,从源头上遏制热钱的流入,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