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在参与资金爆发式增长达数千亿美元的过程中,商品的金融属性及波动特征大为增强,本应由供需基本面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因而,价格有时候不是简单地由供需决定。由此,如何认识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是整体战略对策的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逐步掌握中国自己的定价模式和话语权。
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价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锌的期货价格却从历史最高点跌了59.57%。同属有色金属行业的两个子品种,虽然各自有其价格影响因素,但两者都身处相同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走势为何背道而驰呢?笔者的观点是,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投机资金甚至背后政治因素的左右。
随着全球性通胀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投机力量是造成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的重要原因。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展开对投机的调查和限制措施以来,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应声回落,这也成为“投机论”者的佐证。那么,锌价创新低的价格背后是否也可能存在某种投机因素或推动力量呢?
金属铜和锌一个本质区别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进口国,进口依存度大于60%;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锌产销国,产销量世界占比超过30%。表面看,锌的出口受到一定限制,甚至在锌材上呈现净进口,但2006年1月至9月份全球锌消费量增加34.2万吨,而中国消费量就增加了24.5万吨,占全球增量的71.64%。通过诸如板材、家电、机械、电池等耗锌产品的出口,中国实际上是世界最大的锌出口国。就如大家所说,凡中国缺的都涨,凡中国多的都跌,类似情况在原油、大豆、金属铝、铅等品种上如出一辙。将“天价铜地价锌”现象引申开来,我们不能不考虑投机因素甚至国际政治经济力量角力的可能。
分析金属期货价格时大家通常考虑宏观经济形势、供给需求状况等因素。就铜而言,中国需求不断扩大只是表象,相当部分是原本在国外的需求转移过来的,不是纯粹的新增。这从中国对于很多原材料的消费增长领衔全球人均需求的状况中可以得到证实。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世界工厂”的功能选择,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占用消耗后物美价廉的产品出口到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家电、机械、船舶这些我们认为有优势的行业的出口利润都在资源价格上涨中被蚕食,而在铜价不断创新高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巨额利润则被优势集团攫取。而对于锌,即使用“把牛奶倒进大海”的方法制造供求紧张,我们恐怕也难以使价格维持在历史高位。可见,利益格局的分配和制约始终存在于竞争当中。想要掌握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减少矿产消耗、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赢得利润大增以利国利民,强大的金融创新和市场运作能力是大国博弈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