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批企业年金“选秀”收官后,年金市场开始重新洗牌。银行、保险同时拥有三个年金管理资格,“一鱼三吃”现象的出现使得市场甚为推崇的“2+2”无缝连接的标准企业年金计划模式逐渐被打破,竞争格局开始呈现“3+1”、“2+2”、“2+1+1”的多种组合模式。
从目前的年金竞争格局来看,“3+1”模式大有赶超“2+2”的态势。拿到三种年金管理资格后的银行、保险,近期开始悄然发力。本报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建行、工行在“3+1”模式的企业年金项目上已有所斩获,而拿到账管资格后的养老保险公司,在参与企业年金过程中的优势更为明显。
企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工作不仅是对资金存取、本金与收益的记账,而且更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相关的一项工作,是一本“人事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解释说,“人事账”具体包括企业分层级的组织架构、不同员工职级所对应的单位权益归属、员工在系统内的异动调整等。“账管是很琐碎、很细致的,也是体现服务环节最多的一个领域,客户最关心的信息都是通过账管表现出来的。”
事实上,在企业年金发达市场,保险公司在账户管理方面一直扮演着“领头羊”角色。以香港强积金(MPF)为例,目前已经有2500多亿港元的规模,整个市场当中,前三大账户管理机构均为保险公司,汇丰人寿、宏利保险、友邦保险累计市场份额超过60%。
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参与其中的机构数量减少,“3+1”模式可以使整个流程运转效率更为高效,减少企业客户和多个企业年金主体之间的磨合时间,也使市场从之前对资格的选择转变为对机构的选择,而这也符合“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机构发展”的监管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国内企业年金投资决策上,目前普遍由企业进行选择,但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个人投资转换功能的需求,少数年金管理机构已经做好了相关系统方面的准备。
不过,仍令年金管理机构感到困惑的是,虽然对客户做到了无缝连接,但各个角色人之间的对接仍存在一定问题,即每个行业在对接等问题上没有一套统计的标准。据知情人士透露称,由中国人寿和平安养老牵头的保险业对接标准工作已于今年五月启动,包括制定术语、标准、接口等。
在银行、保险发力“3+1”模式时,一些只拿到一种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多数则面临被选择的尴尬处境。自两批年金资格公布后到现在,一部分机构甚至出现了“无米下锅”的窘境,有消息称,企业年金市场将演变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对于那些一直没有业务进账的年金管理机构,监管机构将考虑选择性“收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