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问题自从2006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决策层。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源头是资本流入,其中有不少是非正常流入,这部分流入的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主要是以短期投机牟利为主。关于流入国内热钱的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数据。一方面是热钱的定义,很难确定;一方面是规模,更是无从判断。我们只能说,来的都是客。
今年7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海关总署和商务部共同推出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并实行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旨在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流入,以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监管力度,并适时调整结售汇安排,目的就是要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流动性过剩很容易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和物价上涨,尽管最近国内股票市场跳水,房价高位盘整已有相当时间,但前期的疯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流动性的压力;而伴随着资产市场的低迷,CPI却一路走高。这是必然的,一定时间内,资金量是固定的,打酱油多了买醋就会少,这就是股市房市一路飘扬之时物价相对平稳,而股市房市不断探底之时物价相对走高的最根本原因。
大致而言,目前国内流动性的总体规模比较稳定,流入和流出处于相对平衡的阶段,或者称为僵持阶段、观望阶段。而此时,对于中国至关紧要。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美国次贷危机仍处于不确定之中,美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阴影,但较之最初的估计已是有很大的缓解,欧洲和日本也是如此。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最近持续走高恐怕也是一种反映。
这种情况之下,国内经济指标的不稳定极有可能影响到国内资本的动向。IMF在7月8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市场最新情况》中,更是强调了新兴市场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认为现在有明确迹象显示,投资者在增加头寸方面正变得更加谨慎;确定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的资金外流集中于亚洲市场,因为这些市场的通货膨胀风险和增长率下降风险最高。
以韩国为例,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7月底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称,韩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可能性指数目前达到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对经济的担心加剧了外资撤离韩国市场的步伐。
从近几十年发生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看,危机之前的宏观经济指标的重要变化就是贸易顺差下降导致经常账户赤字以及短期外债比例过高,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新世纪以来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莫不如此。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特别是,截至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逾1.8万亿美元,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胀存在持续压力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现,市场逐渐积累了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放缓的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减弱。
从近几个月企业外汇存款持续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正在发生改变,即结汇意愿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在美元反弹,而国内部分经济数据显下滑态势的情况下,投机性资金撤出风险不得不防。我国央行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
从历史上的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来看,美元汇率每次重大的变化都对应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变化。美元的升值都带来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较大的冲击,80年代的美元升值促发了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美元升值造成了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而80年代美元的贬值催生了日本资产泡沫,美元贬值的终止也使得日本的资本出现外流。
尽管当前美元升值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是一个问号,但对于金融体制亟需完善和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亟待提高的中国,高度敏感的外汇资金的大规模流出很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
怎么办?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出的最好办法,是提高资金预期收益。资金预期收益的提高决不能仅仅取决于人民币的预期升值,而是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将精力集中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融资环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制度性建设乃是最根本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