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重塑信任方能破解困局
    终点到起点不是简单轮回
    调整终极时刻 投资绝不言弃
    南车上市隐藏政策意图?
    量能萎缩制约反弹空间 题材性热点有望延续
    今日视频·在线
    将考验2245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整终极时刻 投资绝不言弃
    2008年08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市场经济亦有自身调节功能失效之际,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或金融危机。股市则表现为非理性繁荣或崩溃,此时政府干预必不可少。索罗斯曾屡屡提及:“没有一次危机最终不是以政府干预而结束的。”以成熟股市的标杆美国股市为例,自1929年大股灾以来,每一次调整筑底都具有明显的政策痕迹,例如:扭转1929年大股灾颓势的是罗斯福新政;1987年美国股灾期间格林斯潘紧急干预并发表电视讲话稳定人气。而本次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美国证券委和财政部更是频频干预股市。有评论认为:政府救市仍然难改美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此言可能有理,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频繁干预,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甚至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境内股市调整之初确有遏制泡沫的政策调控意图隐含其中;沪综指4000点上方谈“救市”显然为时尚早;而当沪综指第一次跌穿3000点之际,政策面也曾两度出手“救市”,此时“救市”侧重降税等技术手段,无法解决股市已患上的流动性缺乏重症,因此遇上货币政策进一步从紧,“救市”即败下阵来;但上周末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透出的“救市”信息,则情况与前次“救市”大有不同。

      投资者将周一股指暴跌归咎于“救市”措施仍然口惠而实不至,但切忌忽略这亦是游资砸盘继续倒逼利好政策所施的迷魂计。攀钢系股票近期在现金选择权之下的安全边际价格仍然持续暴跌就是很好的借鉴案例:砸盘的理由很诡异。攀钢系股票估值偏高、鞍钢集团会放弃。其实产业资本购并考虑的是重置成本法而并非静态市盈率。海外英博啤酒收购AB啤酒,对应的青啤股价居然高达每股70元之高。而境内不久前宝钢整合广东钢铁业花费之巨远超鞍钢整合攀钢可能耗费的200亿元规模。至于银根收紧对于宝钢、鞍钢等核心央企影响甚微甚至可以被视作利好。砸盘者故施迷魂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倒逼鞍钢集团二级市场举牌,从而明确整合预期获得攀钢系正股或权证的无风险套利空间。

      上周末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其实已可视作明确的“救市”前奏,但是砸盘倒逼利好者仍可从中窥伺出漏洞,即发言虽已直指股市流动性匮乏这一重症之所在,但仍属务虚范畴,实质性举措并未跟进。即便周日证监会推出“放宽大股东回购条件”的征求意见稿,但是属于核心问题的“大小非”、融资节奏、鼓励机构投资者等仍无下文。这就给砸盘者提供了继续做空的理由。但事实上既然“救市”信号已出,下一步逐项推出仅是时间问题。

      更关键的是目前股市总市值已萎缩至15万亿元规模,实际流通市值更仅为5万亿元上下,而M2存款却高达44万亿元,这还不包括巨额外汇储备,且沪市整体市盈率都已回落至17倍,面对调整的终极阶段,投资应该是“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