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与三次危机
金融危机后的快速发展:韩国公司债市场的迅速发展始于1997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公司债券大多由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基金担保。金融危机后,银行面临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信贷和担保能力被大大削弱,渴求资金的公司转向发行无银行担保的公司债。期间韩国政府提高了公司债发行相对净资产的比例和取消国外投资者对债券投资的限制,两项措施均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ITC债券基金与大宇集团破产:随着1998年利率的大幅回落,相对高息的公司债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强。信托投资公司(ITC)债券基金得到超常规发展,其资产规模由1997年底的65万亿韩元增长到1999年初的203万亿韩元。ITC债券基金有两个重大制度缺陷:部分ITC基金由大财团控制而大量买入其发行的债券和ITC基金对债券采取成本计价。1999年6月大宇集团因过度扩张破产后,形成了投资人大规模赎回、ITC基金被迫卖出、市场流动性衰竭和收益率上升的恶性循环。因ITC基金以成本计价而不能反映债券实际价值,也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危机以政府采取平准基金入市等多项措施稳定市场和ITC规模比峰值时下降75%而告终。
针对危机暴露的问题,ITC债券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改为市值计价,为提供准确的债券估值信息,韩国成立了三家私营债券估值机构。此外对所有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均要求实行双评级,此项政策亦令韩国信用评级机构得到长足发展。
2000年公司债到期危机:1998年后韩国发行的公司债券期限以3年以内为主,大宇集团的破产与ITC债券基金的流动性问题,令公司债市场的融资条件总体恶化。在2000年,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债券需要滚动发行时极为困难。为此韩国监管部门引入基础债券抵押证券(Primary 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和由15家金融机构认购债券基金。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以及2001年开始的降息周期,公司债券市场的融资条件才大幅改善。
2003年信用卡公司破产
2003年3月SK集团爆出会计丑闻和多家信用卡公司破产后,导致ITC货币市场基金的再次大量赎回,一般非金融企业、特别是信用卡公司的债券发行量急剧下滑,信用利差迅速拉大。韩国政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并实行了一系列包括购买信用卡公司不良资产的方案以解决信用卡公司和ITC基金的流动性问题。
对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启示
回顾韩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监管与制度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市场发展造成了数次市场失灵、政府被迫买单的局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制度上已在多方面比韩国当年有所进步,例如运转良好的市值计价核算体系,对基金关联交易的有效监管以及相对分散的债券期限结构。
两相对照下,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在制度设计和创新上尚有不少空间。信用评级方面,在取消银行担保后,信用评级的作用凸显,而目前国内的各评级公司标准不一致,结果缺乏可比性,限制了信用评级对信用息差的指示性作用,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双评级制度不失为解决方案之一。信用增级方面,韩国担保公司的失败经验表明自身财务实力有限的担保公司并非信用增级的有效手段,抵押和质押是现阶段更切实可行的增级手段,而资产证券化也是可不断探索的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