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奥运财经
  • A4:奥运财经
  • A5:股民学校
  • A6:奥运财经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营销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8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营销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营销
    基金转换:深套之下“解痛”良方?
    基金公司“左冲右突”拓展业务
    只有少数人敢在众人恐惧时贪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只有少数人敢在众人恐惧时贪婪
    2008年08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实习生 朱宇琛
      ⊙实习生 朱宇琛

      

      近日,市场在跌至低位后再度破位下行,市场的低迷几乎冲垮投资者,甚至包括给投资者提供建议的专家们。记者近期接触了多位理财师,他们坦言,真正决心在当前点位入市的投资者少之又少。

      虽然市场信心已跌至谷底,但相当部分理财师在与记者沟通后,还是提出了适时入市的建议。但他们同时提示,在弱市中,购买基金一定要确立长线投资的理念。

      采访中,大部分理财师向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笔资金可以闲置多久”。建设银行六里支行理财师认为,目前市场已处于低位,虽然短期内仍然面临下跌危险,但相较于去年五六千点时进入的基民来说,风险已大大减小。因此,如果确定投资期限能达到3年或更长,那么目前已经是购买机会。此观点在采访中具有很大代表性。

      在基金类型方面,多数理财师建议年轻人以定投股票型基金为主,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则建议在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股基”+“债基”+“理财产品”的组合配置。但他们同时建议,由于市场走向尚不明朗,此时宜分批入市,不要一次性全额购买。

      此外,大多数理财师建议在选择基金时,一定要看长期业绩。交通银行江西中路分行的理财师表示:“因为去年的火爆行情使得基金的业绩普遍良好,而今年来普遍低迷,所以如果只看最近几个月或一年的业绩,则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只有经过了弱市和牛市仍然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基金才是值得信赖的。”

      “在众人贪婪时恐惧,在众人恐惧时贪婪。”采访中,建行上海六里支行、交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黄浦支行、中行九江路支行的多位理财师均引用了巴菲特的这句名言。他们认为,在仔细衡量过投资目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市场情况后,对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来说,目前可以说已经是投资时机。可虽然如此,真正有勇气在此时入市的投资者仍少之又少。

      “投资者心理永远是从众和追涨杀跌。其实行情何时启动谁都不知道,等看上去大家都在赚钱的时候,却恰恰是集体套牢的危险时刻。大多数客户在5000点高位的时候追着买入,买不上还来找我们想办法。但现在2000多点了,风险已经大大释放,他们却怎么都不敢再买了。”理财师们均作如此表示,虽然道理浅显,但的确极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在众人恐惧时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