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能否去世界级企业
是商学院的重要衡量指标
《上海证券报》:作为纯粹本土的商学院的职业发展专家,可否分析一下跨国公司为什么不愿意招中国商学院毕业的管理者?
黄智颖:跨国公司一般希望公司员工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国际化的视野。注重应聘者是否有过在国外交流学习的经验或者外资企业的从业经历。当然广博的识见、商业化的头脑和积极主动的交流态度是无论哪个企业都欢迎的。同时跨国公司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素养也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希望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本人的成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前一段时间新加坡、韩国等亚洲跨国公司来沪招聘,结果并不十分的理想,跨国公司虽然在本土招聘相关人才是出于公司在华发展的考虑,因为一般说来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但是应聘者如果单纯立足本土是无法赢得企业的“芳心”的,在深谙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具备全局眼光和国际化的视野才是一击即中的获胜法宝。并且很多跨国公司在华招聘本土人才,立足点并不仅仅在中国国内以完成其在中国的战略部署,他们把本土人才同样作为亚洲、全球发展乃至本部——企业核心的人才储备,跨国公司这一比本土化更进一步的发展趋势表明了企业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同时也给本土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且随着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他们同样迫切需要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兼具,精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上海证券报》:现当代的管理教育源于西方,中国的商学院也是一样用西方商学院的教材,那么本土商学院培养的管理人才如何特显出自己的特色和差异化?
黄智颖:我们培养的人才主要基于中国的市场,基于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二十年还可以持续高速增长。我们的优势在于为中国经济服务,在为中国经济培养高级人才的基础上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从长远的目标来讲,我们要为各行业培养领袖人才,培养综合性的、全面的领导人才,而不限于为某一个行业或者职能培养财务总监、生产运营总监……我们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领导人。在绝大多数行业里,行业的技术知识不应该成为管理成功的壁垒和障碍。这样的经理人员才是职业化的管理人才。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成为行业的通才。
培养的人才具有足够的人文优势是我们想强调的,因为可能今天很多的领袖人才以前都是凭经验,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积累不够。其实,很多商业的策略上并不完全是靠商业上的方法来寻求突破,而是在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文修养上突破思维局限,从而产生新的商业策略和构想。
《上海证券报》:从全球的舞台来看,亚洲的职业经理人还有哪些不足?
黄智颖:一个优秀的经理人需要实践来检验。我认为至少需具备5种素质: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开阔的思维,能在国际的大背景下看待和解决问题;非常善于沟通,尤其是跨文化的沟通,具有包容心;有远大理想和使命感、责任心;国际化的从业经验;对中国的历史、国情有深入认识。
如果谈到现在国内的职业经理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我只能遗憾的说,大多数的经理人在以上5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少社会使命感,使命感决定了一个经理人的心胸、眼界、魄力和胆识,没有使命感的经理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经理人。
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亚洲经济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的背景的管理教学整合平台。一方面培养立足本土又具有全球眼光的人才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本土人才提供克服上升瓶颈的提高途径,使其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独当一面的新型亚洲管理人才。
我关注的是我们的毕业生能否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将来至少有一部分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候选人。我们主要培养目标还是为中国经济服务的,但是中国的经济也是越来越开放的,当我们的人才在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工作上升到“玻璃天花板”的时候,就可以去亚太经济区发展。他的管理区域就不仅仅是中国,而是走向了世界。这也回答了什么是世界级的管理教育,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的世界级水平,一个是教育的世界级水平。也就是说,你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去世界级企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