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货币债券
  • A3:期货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半年报特刊
  • B2:半年报特刊
  • B3:半年报特刊
  • B4:半年报特刊
  • B5: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汽车并购潮起 舍弗勒成功“蛇吞”大陆汽车
    化解产能过剩之虞
    中国车企加大出口求生存
    大陆汽车祸起盲目并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陆汽车祸起盲目并购
    2008年08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琼
      ⊙吴琼

      

      德国汽车业的几起收购案,给中国汽车业并购敲响了警钟。戴姆勒公司隔洋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后,又于2007年终于将亏损累累的克莱斯勒卖掉;成立136年后,大陆汽车成功收购西门子蒙迪欧,完成其历史上最大并购案;1年后,大陆汽车成为另一起欧洲最大并购案中的猎物……

      8月31日将交出帅印的魏宁谋或许深知错在何处。在收购西门子蒙迪欧之后,大陆汽车曾高兴地对外宣布:我们将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魏宁谋为此指出,大陆汽车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成为销售收入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我们并不关心什么排行榜,企业的未来和排行榜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一切似乎已经太迟了。

      在舍弗勒集团恶意收购前,外界一度传言:大陆汽车还款有些困难。尽管大陆汽车从未证实这一传言,但其迅速将西门子蒙迪欧电子部门以2.5亿欧元的低价转售给德国Brose公司的举动,更加剧了外界的疑惑。为了消化并减轻因收购西门子蒙迪欧公司带来的巨大财务负担,大陆汽车开始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工作。

      2008年,魏宁谋的危机更重了:一场来自资本市场的退潮风,让大陆汽车的股价低到令资本市场眼馋的地步;产品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令大陆汽车的现金流变得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汽车自然难以招架舍弗勒集团的恶意收购!

      试想,如果大陆汽车没有收购西门子蒙迪欧公司,其现金流是否更充裕些?在2008年全球汽车寒流到来时,大陆汽车的日子是否稍微好过一点?

      今天的舍弗勒集团,和2007年的大陆汽车一样得意。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一旦舍弗勒集团收购大陆汽车完成后,将诞生一家汽车业务销售收入约259亿欧元的集团。这将仅次于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汽车,其2007年汽车业务收入约为284亿欧元。

      同样有为这起收购叫好者。因为舍弗勒集团是全球第二大轴承生产商,涉足汽车、航天航空、机械和设备;大陆汽车是汽车零部件的巨头之一。二者联手,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

      但当初大陆汽车收购西门子蒙迪欧时,不是抱着同样的期望吗?结果远不如大陆汽车想象的那般容易。

      历史会重演吗?舍弗勒集团会因这场欧洲最大的收购案受损吗?舍弗勒集团为此筹借的巨资,将以何种方式偿还呢?背负巨债的大陆汽车,是否会拖舍弗勒集团下水呢?这一切只能由未来验证。

      与大陆汽车相比,相当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如果为了做大、跻身中国汽车销量前四的行列而盲目并购,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危险的未来!做细分市场的强者,或许比作规模居前者更有活下去的本钱。

      盈利比规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