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在这波美元强势反弹的行情中,有包括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荷兰银行在内的几家银行抢先发行了美元理财产品或者挂钩美元指数的产品,并将在近期开始运行。
一般所言的美元理财产品是指以美元作为投资币种的一类产品,是外汇理财产品中的一种,而澳元、港元、英镑等币种也是外汇理财产品中常见的品种。由于美元走强,澳元、英镑等其他外汇币种频频“掉价”,它们相对应的理财产品就会将存在一部分汇率损失,前期热卖的非美外币特别是澳元理财产品已然被美元的强势所挤压。
收益率等于存活期
记者查看招行在本月25号至9月2号发行“焦点联动之美元指数表现联动”产品之后发现,该产品分别有1年期的美元、澳元和人民币三款产品,它们均由银行承诺保本保息,即在保证本金安全的情况下承诺最低收益率,并在其基础上博取浮动收益。美元、澳元和人民币的最低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5%、4.5%和0.72%。
“高息货币澳元的保底收益会较高,这都是跟该货币的利息水平和在银行间市场的拆借水平决定的,所以才会出现澳元和人民币的保底收益相差3.78%的情况。”光大银行杭州财富中心理财经理徐春孝向记者解释。
在翻阅了该产品人民币款产品说明书后,记者发现,它的理财收益取决于挂钩的美元指数的价格变化,而理财收益的计算公式为:理财收益率=0.72%+(观察日美元指数价格/期初美元指数价格)×50%×100%,而观察日为产品的结束日2009年9月1日,期初日为2008年9月2日。也就是说,只要在该产品的最后一天美元指数是上涨的,收益率就可以大于0.72%,指数越高,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反之投资者投资一年就只能获得最低收益0.72%,刚好相当于人民币活期存款利息率。
结构性产品也非处处高风险
很明显,招行这款产品是一款以美元指数为挂钩标的结构性产品,而最终的收益只决定于1年间起点和终点的指数值。这不得不令人回想起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结构性产品“零收益”事件,有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性产品一般就是银行为投资者设计出一系列以股票、基金、汇率、金属等为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通常运用衍生品市场工具交易。而目前银行纷纷推出保证最低收益的产品也是市场营销的一种策略,毕竟风险较大的结构性产品市场口碑已经不好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8月发布的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7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从基础资产分布来看,股票类产品共24款,占51%强,依然占据一半以上;而从银行分布来看,外资银行依然是结构类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共发行40只结构产品,占85%强。
但经记者了解,相较于挂钩证券市场的产品来说,也并非所有的结构性产品都能被贴上“高风险”的标签。例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也是用募集资金购买外汇期权这类衍生品的结构性产品,而其大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招行这款产品本身也是用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货币与债券市场以获得稳健收益,所谓结构性指数产品设计上有一部分是与指数挂钩而已。”招行上海分行零售银行部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市场先前也早有保本保息条款设置的机构性产品,例如恒生银行就在7月推出过一款美元兑欧元汇率的6个月期产品,设计风格很类似。但是有些较为激进的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发行较高风险的证券类的结构性产品没有减速,这类产品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则较高。
■专家分析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研究员 张星
运作原理 以招行这款美元指数联动的人民币产品为例,按照人民币一年期定存4%左右的收益率计算,银行先将承诺给予客户的1+0.72%的本息存入银行以保证产品本金和到期收益,而将3.28%的利息拿到国际市场做美元指数期权交易。这种期权可以是从国际投行处购买而来,如果银行有交易席位的话也可以直接做对手交易。如果银行购买的是看涨期权,到期日即2009年9月1日美元指数上涨,银行可以行驶看涨期权以获得汇兑收益;而如果美元下跌,银行就只能放弃行权而损失一笔期权费,也就是最后投资者只能获得0.72%的最低收益。由于市场对美元1年后的走势分歧较大,故不乏对手交易机构;同时,在国内普通民众普遍认为美元指数已经到达低谷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
风险提示 虽然美元指数或在低谷,市场对其一年后的上涨有强烈预期,但是基于该产品只是挑选最后一天的指数值和起始点对比,偶然性较大。同时,该产品运作期间为1年,投资者和银行都不具有提前赎回和终止的权利,故流动性存在一定风险。按照起始日和观察日的美元指数分别为73和80计算,最后投资者可以获得5.51%的年收益,略高于同期限的投资到货币、债券市场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但是如果用美元投资且到期美元下跌,投资者不仅只能获得最低收益,也会有一部分汇率损失。因为美元指数上涨或下跌的几率相同,投资者需要自己都后市做出判断。(整理 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