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半年国际物价飞涨与国内食品结构性短缺、出口下滑、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中国经济迎难而上,以10.4%的增速和7.9%的通胀率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专家认为,国际环境减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空间增大。
内忧外患
“最困难的一年”
今年以来,世界粮食、能源、金融问题同时升温,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四成最高达到每桶147美元,大米等粮食价格上涨60%以上,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损失数据仍在不断翻新,各国政府在抑制通胀与防止经济下滑平衡木上谨慎前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份指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不仅要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的出口下滑,还要应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和经济损失;不仅要应对飞涨的国际粮价油价引起的输入型通胀,还要应对猪肉等食品短缺引起的物价结构性上涨;不仅要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涨价压力,还要应对从紧货币政策对关键产业的冲击。
阻断有效
“形势比预料的要好”
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经济依然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物价可控,“形势比预料的要好”成为6月下旬中央对形势的新判断。
坚持自给、增加投入、调整价格和控制出口,使国内粮价基本稳定。我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今年财政预算中支农投入接近5900亿元。今年多次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对小麦市场调控能力得以增强。
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中,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减少了国际高油价对各个领域的冲击。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在6月被适当调高,相关部门表示,奥运会后成品油价格将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当前国际因素复杂多变,油价和粮价仍是全球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关专家表示,相对于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两位数的通胀率来说,中国应对国际高油价和高粮价的措施是有效的。通过行政干预、财政政策等措施设置国内外价格传导的“阻断点”,实现了国内物价的基本可控。
上半年,外需减少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明显滑坡。事实上,强劲的内需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全球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统计显示,7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3%,达到12年来单月最高增速。这已是消费增速连续八个月超过20%。
压力趋缓
犹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最近,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显著回落,原油价格已最低降至每桶113美元;大米价格自5月以来已累计下跌40%。尽管美国7月物价指数大幅上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物价压力将缓和。
随着国内外压力减小,国内物价连续三个月走低,7月份CPI涨幅已回落至6.3%。中国经济开始面对新的“远虑近忧”: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威胁长期存在;从内部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大,房地产业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部分资源进口依赖性较高。
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一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取消;近日,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新增规模定向投放于“三农”、小企业等领域;9月1日起,存在20余年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将停止征收。
以上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迅速采取对策,将目标设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也许能够帮助中国比大多数国家更好地抵御全球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