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广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专版
  • B4:中小企业板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在适度发展与关注民生上求得新平衡
    房产商们
    请准备好应对 “后奥运效应”
    如此机制
    哪位分析师敢给“减持”评级
    二次发售:如何化危机为机遇
    奥运月京城住宅销量降近七成
    不宜将分红与再融资挂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适度发展与关注民生上求得新平衡
    2008年09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成思危
      成思危
    ——我看下半年经济新布局

      上证观察家

      确保发展和控制物价是对立的统一,既有矛盾,也可以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保住拉动GDP的三大要素——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以使GDP不会有太大下降。如果今年经济增长能达到10%左右,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到7%左右,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能为明年打下好的开局。

      我曾在两个月前说过中国经济正处在低谷的边缘。因为我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是通货膨胀,加上遭受了年初的雪灾和5月的地震灾害,外患是全球经济由于美国经济放缓而步入困难之中,这些都对我国经济有很大影响。两个月过去了,我认为情况有好转。先是消费价格指数迅速上涨的势头有所减缓,更重要的是中央政治局7月会议把下半年工作重点方针放在一保一控上,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总是有周期的,从我国的情形看,大概是十年一个周期。 1990年到2000年是一个周期,那时的特点是开头涨得很猛,后七八年缓慢下降,增长率从14%下降到8.6%。第二个周期从2001年开始,特点是上升时间长,连续七年保持上升。所以,如果说2008年GDP增长速度低于2007年就叫拐点的话,那可以这么认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判断我就不大认同了,因为拐点还有个含义是说可能以后就这么降下去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中国经济周期进入了下降阶段,但这个下降阶段和前一个经济周期比是短暂的:大约也就两三年吧。这是我的看法。

      宏观调控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其实大方向并没有转变,或者可以说是现在是“双防一紧”,紧缩货币政策根据现实的情况做了较大调整。我们下半年的目标就是一保和一控,要说在保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措施与以往不同,那就是保住拉动GDP的三大要素——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以使GDP不会有太大下降。

      首先在投资上,我们要合理保证投资的有效运用,特别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甚至短期内给一些补贴,重点保农业,保高新技术企业,保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产业。在消费上也是这样,要推动消费,需要适当根据CPI的增长,保持人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如果GDP增长10%,那人民收入也能增加10%,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工资随着CPI调整、增加低收入群体补贴、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等等,还包括银行扩大个人信贷。我国个人信贷是很低的,目前在银行总贷款规模里大概只占12%左右,而在国外,个人信贷要占到60%至70%。要让民众的收入能够和经济增长同步,还得让民众的存款不至于因为负利率而损失太多。因此我一再主张实行保值储蓄等措施。

      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超收了一万亿,有些人因此建议通过减税来拉动内需,也有些人建议直接给民众发红包,有些地方比如广东提出了工资要增长14%等等。我认为国家将来也会考虑这些问题的,但发红包的做法不大现实,因为牵扯到你根据什么标准,然后就会有很多假的穷人冒出来。所以,我主张,在上半年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3%的情况下,应该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这样同时也是一种刺激消费的做法。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行保值储蓄,都是可以考虑的政策手段,但下半年能不能出台我没法预测。

      在出口上,我们不能再出口那种高耗能的产品,因为这样的话能源价格很高,对我们不合算,这牵扯到调整出口结构,也牵扯到出口地区的调整,因为对美的出口肯定会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减少,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得向别的地方增加出口。

      确保发展和控制物价,有人说它们之间是一对矛盾,我认为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既有矛盾,也可以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认为今年经济增长能达到10%左右,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到7%左右,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能为明年打下一个好的开局。

      说到滞胀,我认为现在还没有,10%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也不低,6%到7%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算是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与现在世界各国的总体水平相比也并不算很高。现在我们的工作关键就是要能够居安思危,就像我名字一样,要能够预见到可能会有的挑战,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以我个人看法,下半年PPI增速差不多到顶了,一个因素是石油价格。油价从它的成本来看,就算把资源税什么全加上它也不应该这么高,合理的油价应在100美元以下。    

      今年1月我去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那次在BBC直播节目里,有一位非洲产油国的证券交易所所长是位女士,大家问她,油价这么高,你有没有负罪感?她说没有,她很高兴,因为油价高了,她的国家收入多了,人民生活可以改善。接着大家问她,你认为合理的油价是多少?她回答:60美元。可见她也觉得油价过高是不合理的。随着油价的回落,其他一些生产资料价格可能还会涨,但增幅会下降。所以,再看两三月,到年底,PPI肯定会回落下来。

      也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问我,你们经济增长超过11%,你高不高兴?我说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经济快速增长,不高兴的是人大定的增速是8%,年年超额。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把本该更多投入到环保、节能、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资源都投在经济增长上了。所以我认为,还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使经济发展有一个适当的高速度,而不是盲目去追求高速度。现在,是我们相应去调整的时候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调整经济结构,现在还遇到一个大难题就是人才。我们现在最缺乏两类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与金融人才,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输出初级产品和农产品;第二个阶段输出制成品;第三个阶段输出资本;第四个阶段输出知识,靠收专利费来赚钱。根据这个阶段划分,我国现在处在第一、第二阶段上,输出资本的比例还很小。我们累计引进外资7800亿,输出的资本累计是1000亿,而且这1000亿里,请注意,占第二位的是开曼群岛,那里没有任何工业、服务业,实际上是在那注册了公司再回来投资的,所以这叫出口转内销,或者叫假洋鬼子。如果把这部分去掉的话,我们对外投资大概只占引进外资的十分之一。输出资本很少,也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但是其中三分之一是买了美国债券,换句话说,就是把钱借给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他赚了钱付给我们债券利息,剩下的归他,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我们眼下还没有能力来运用这个东西。

      当然我们还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在输出资本之后还有一个更高阶段是输出知识,而我们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要超过50%,假如老是这样,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

      上述所论,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大挑战,并且还都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而要说未来两年最大的挑战,我看还是在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成绩非常显著,但是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当前有四个关系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现在出台的政策当然绝大部分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政策会在不适当的时候起了不适当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所以,想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长远的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系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热点面对面”节目中的访谈整理而成。节目9月2日 22:03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