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上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发布,各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处境与未来走向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判。有说拐点论的、有谈新动力因素的、也有强调需要调整政策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的。的确,从一系列先行指标与一致指标看,在内忧外患、多种不确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国经济在今年确实步入了少有的困难时段。
不过,除了大家所了解的宏观因素外,现在,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洗礼的今天,还有一个层面更值得观察,这就是微观经济层面的情况。从上半年已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以及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等着政策救助,同时股市、楼市也在期盼政府“救市”的情况看,中国经济的真正近忧与远患不在别处,而在这个经济大厦的“微观基础”还不牢靠,还相当脆弱。
首先,从实体经济的微观层面看,据有关人士测算,在过去的5-10年,每年约有5%-10%的中小企业倒闭。好的年景约为5%-6%,经济低迷时约为8%-10%。而以140万中小企业计算,今年上半年,已有6.7万家企业关门,如果下半年情况没有好转,倒闭企业增加。那么这个数值就要突破10%的上限。也就是说,企业的生存状况已变得非常值得警惕了。
不只是倒闭数量问题,更关键的还在于企业靠什么来维持经营。是靠政策扶植、靠各种优惠政策赖以生存,还是靠自主创新、靠技术与经营优势来持续经营,这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经济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过去那种靠政府扶一把、送一程的办法已行不通了。离开政策扶持,企业能不能活?这是一个问题。可惜的是,虽经30年改革开放磨砺,微观经济层面的自主活力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其次,从虚拟经济的微观层面看,作为本应最讲市场经济规则,对现代经济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年虽经股改的初步洗礼,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参与者结构都有极大变化,但在市场的本性及其总体效益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实质性变化。除了为部分特大型企业融资创造了历史机遇外,市场大起大落、投机盛行,不仅扭曲了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也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干扰。
以本轮股改行情为例,自2006年初兴起的这波行情,其振幅之大、投机性之强,已为近几十年来世界所罕见。而截至日前,绝大部分现在还持仓股票或基金的投资者,为这个市场所承担的损失合计已超过数万亿元。而问题还不只是数千万投资者的巨额损失,从总体上看,这个市场目前最主要的积弊是,还没有回归其作为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投资市场这样的本性。而由此派生的一系列体制与机制问题以及结构性缺陷,也显示出我国虚拟经济在微观层面上的脆弱。
此外,从影响微观经济的政策与制度环境看,尽管现在开始强调政府的角色转变,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转化,但从近年来的多项经济指标看,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仍在向国有经济倾斜,社会分配仍在向政府部门倾斜。而一些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的重大政策,很少有微观层面的话语权。比如,自2005年以来集中出台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汇改、出口退税、节能减排等等,每一项对企业都有重大影响,集中实施,是否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值得一问。而行政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自然会挤压微观经济的活跃空间。
由此观察,中国经济目前虽然遭受了一些宏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走得比较艰难。但从本质上看,只要肌体健康,这些短暂因素算不得什么。而肌体健康的关键在微观经济层面,只有微观基础牢固扎实,才有能力抵抗任何挑战。从这一点讲,目前微观层面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近忧,也是影响中国经济肌体的远患,亟待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