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信息披露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小额贷款公司试水的样板意义
    分红与再融资挂钩是阶段性产物
    难兄难弟
    合并过冬?
    能源价格改革路在何方
    信心永远来自实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心永远来自实力
    2008年09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信心,那种不需要任何实体支撑的“心理暗示”,从来都不是真正理性的信念。如果有一天你真要和泰森比拳击的话,树立信心之前,切记一定要先问一下自己:我有这个实力吗?

      上周五,我在本栏发表了一篇“平准基金既不能救股市也不能救经济”,在读者中引起不小反响,有肯定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呼声(甚至夹杂着棍棒)。除去哪些已经被实践再三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外,对于任何带有科学精神的批评,我都愿意与各位一道去探讨,看我们能不能形成既符合科学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结论。

      在反对意见中,有一条很有代表性:当前呼吁中国推出平准基金的目的的确不在于期望它能改变股市运行的本质,而是利用它来树立市场信心,只要信心有了,股市平稳发展就可以期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准基金是有救市意义的。

      我不这样看,什么叫信心?从字面上解释,信心就是“预期一定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而提到了心理,在中国学术圈中就有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一定要和传统理论对立起来,一定要和传统理论的结论反着说。表面上看可能有些道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建立在对经典“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基础上的,并且由此认为决定市场走势的力量主要来自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这样看来,所谓树立市场信心的观点很有科学道理,应该大行其道的。但是且慢,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当前中国学术圈中那些信心派学者的思想内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是将投资者心理与实体检验割裂开来的,因为他们所说的心理(某种意义上讲)是不需要任何实体支撑的“暗示过程”,而非理性信念。不是吗?影响股市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却要用平准基金这样的政策手段来树立市场信心,这不是“暗示”又是什么呢?按照这样的逻辑,即使一个人手无缚鸡之力,只要你给了他信心(实际上是心理暗示),他就敢和泰森比拳击。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对这个人有任何体能和技术上的支持,所要做的就是给他所谓的信心就行了。这能成立吗?

      在我看来,那些整天嚷着用平准基金来树立市场信心的人,实际上还存在一个不愿言表的认知基础,就是认定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是不理性的!就好比要与泰森比拳击,只要这个人是理性的,在他不具备实体条件的情况下,你给他再多的“信心”他也不会去,因为那是有生命危险的。什么人会相信所谓的信心呢?欠缺理性的人,或者根本就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难道你要把投资者当成这样的人吗?如果不是,那凭什么认为平准基金这样一个实际上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暗示”意义的手段可以树立市场信心呢?

      我不否认投资者中确有一部分些人是不够理性的,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不理性的。但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市场一定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沪深股市的实践已经证明,即使市场存在相当一部分不理性的投资者,股市的走势依然相当理性。看看历史上的几次熊市:1992年至1996年,2001年至2005年,包括最近这次2007年10月至今的一路下跌,哪一次不是发生在经济出现问题,发展预期急剧下降的背景之下的呢?反观几次牛市也是如此,你能说市场的反应不对吗?如果是对的,那就不要总是拿投资者的不理性来判断市场,更不要以此来影响决策者的形势判断!一个运行基本理性的市场是不会接受所谓的心理暗示的!我一直坚信,如果说中国的股市实践为人类的金融理论做出了什么贡献的话,这个贡献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什么“猴市理论”或者“波段理论”,而是“市场的一般均衡与投资者理性程度无关”的惊人结论。尽管我们现在暂时还无法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去证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但历史实证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结论。

      还有人认为,历史上我们也曾经有过几次短暂的“政策树立信心”的例子,像1994年的救市、1999年的救市,以及今年4月最近的一次救市,不都显现出个把月的作用吗?在暂时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先用平准基金顶一阵又有何不可?且不说这样的观点已经脱离了科学精神的范畴,即使硬打着科学精神的幌子,这样的道理也是说不通的。因为我们只要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每一次政策树立信心的作用时间越来越短,且作用的幅度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即使你非要用人为的力量去扭动市场的局部均衡,市场纠正所需要的时间和力量也越来越少,这是市场进化的结果,是市场在与环境的斗争中基因变异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但遗憾的是,那些将自己束缚在牛顿经典力学范式中的学者对此却全然不顾。

      盲目夸大市场信心的作用危害很大,一方面,它给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利益集团创造了顺势套利的机会,同时却将更多无辜的投资者套牢;另一方面,扭曲的、错误的股市运行,即便时间很短,也会对股市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破坏作用,不但不利于股市长期利好,反而会加重下跌行情,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信心,真正的信心永远来自实力的保障。如果有一天你真要和泰森比拳击的话,树立信心之前,切记一定要先问一下自己:我有这个实力吗?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