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
当代艺术要以人为核心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快城快客”,这是今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在采访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晴时,听着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参展作品,听着他机敏的对答,记者不由想道,这个平实到近乎粗俗的主题实在是一个很形象的概括,把来自国内外的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的心血,也把被双年展吸引的全球的目光,聚焦到带来上海沧桑巨变的快速流动的“人”身上。这还是上海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
当代艺术聚焦时代前沿
从1996年首届上海双年展举办至今,双年展的主题大多以艺术样式作为线索:从油画,到水墨,再到影像、建筑、设计等等。张晴说,一直到上一届以“超设计”为主题的双年展,观众的反应表明,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当代艺术,这使我们确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可以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快城快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张晴用一连串的数字,来说明“快城”所概括的上海的历史变化:从开埠时的2平方公里到今天的6000平方公里;人口从开埠的20万到1949年的500万,再到今天超过2000万。还有人预测,2040年的上海都市圈,人口将达到1.5亿。张晴还指出,今年双年展的主题落实到人,那就是“快客”所瞄准的“移民”。在国际上,人们把国与国之间的移动人口称作“移民”;但在国内,“移民”这个词还应该包括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这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的写照。张晴还指出,上海的移民现象是双向的,有进有出——有人进上海,也有人出国离开上海,在许多人出国的同时,跨国公司的国际人士、海归却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准确地说,上海是一个通道。
多层面展示历史厚度
当然,“快城快客”概念的包容性,并不排斥历史的厚度。张晴介绍,这次双年展有一个特殊的支点,那就是处于上海市中心零公里处的人民广场。双年展对之做了深度挖掘:一方面对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届时将在双年展里辟出专门的文献展展区,来反映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则请艺术家到人民广场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创作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的深度、角度,都超越了策展人的策展报告”。张晴指出,人民广场的过去是租界时期的跑马场,而在跑马场之前,则是稻田,是芦苇荡,甚至是坟场,他们的调查甚至查到了当时有关迁坟官司的记录。因此,这次双年展就有了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林铨居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的12块花坛上种水稻,提醒观众这段历史。因此,也有了著名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大型群体雕塑“恐龙”。这些恐龙让人联想到上海漫长的史前时期,这也为今天的“快城快客”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角度。而一向埋头于绘画作品的岳敏君,此番推出大型雕塑,也成为他本人的一个新突破,用张晴的话来说,就是以雕塑的新面貌与“快成快客”的新内容相连接,变成对现实的一种新表达。
双年展的魅力在于艺术的平民性
张晴表示,上海双年展经过这么多年,几乎把所有的艺术样式都翻了一遍,才接触到人这个核心,这是因为社会、公众对当代艺术有许多误解,要有一个认识过程。什么是艺术,有的人简单地把艺术概括为表现美,而在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人中,又往往强调其中的传统技艺乃至文化传承的一面,忽略了艺术表现当代生活、不断创新的一面。“艺术,就是用最新的形式,传递思想和情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就是从其不断地创新体现出来的。因此,双年展可谓当代艺术的排头兵,”他强调。
他介绍,在双年展的筹备期间,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讨论,他们的艺术创作让策展人选定的主题放出异彩,带来惊喜,因此他要感谢艺术家对主题独特的感受与表达。他信手掂来了许多有趣的例子:尹秀珍的装置作品搭建了一个高7-8米、长15米的“飞机”,两翼连接着拖拉机和飞机,张晴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常见的叠加现象的形象描述;王庆松用青铜彩绘惟妙惟肖地制作的一组行囊,来自不同的年代,浓缩了历史的变迁;而国际艺术家如比耶曼的“撒哈拉”,表现因生存资源匮乏而被迫“穿越非洲”的迁徙,为我们这些身在“江南水乡”的观众大大打开了眼界。
张晴感叹,这一届上海双年展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样式及其所揭示的文化发展的意义,而且保持了双年展的魅力:那就是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平民性。他相信,今年双年展会在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顾之骅:
上海艺博会追求综合性目标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在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与上海艺博会、“上海当代”同时举办的艺术盛会里,上海艺博会以其变化最大而引人关注,为此,记者对百忙中的上海艺博会办公室主任顾之骅作了专访。
两个博览会同时举办将成惯例
今年,上海艺博会与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两个博览会同时举行,是上海艺博会最大的变化——往年,上海艺博会都是在11月下旬开幕,而去年一炮打响的“上海当代”,却根据国际藏家的时间表选择了9月上旬开幕。在外人看来,两个博览会同时举办,也许是因为今年正逢上海双年展9月开幕,才有了这样特别的安排。对此,顾之骅却明确地告诉记者,他已经预订了明年的场地,明年9月,将继续两家博览会同时举办的做法。
去年9月,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主办的“上海当代”首次成功举办之际,业内就有不少议论,议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上海艺博会这是“引狼入室”,把上海艺博会的地盘拱手相让;二是“上海当代”引入了当前国际艺术博览会最新的做法,使上海艺博会多年形成的惯例相形见绌。不过,上海艺博会的回答却出人意外:将两个博览会都放在9月上旬同时举行,摆出了错位竞争、共襄盛事的姿态。
体制改革支持错位竞争
而这个背后,则是上海艺博会的大幅度改革。顾之骅透露,“上海当代”毕竟是上海艺博会的“子展”,因此,今年上海艺博会组织了“上海当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评委会,由著名艺术家周铁海、著名策展人陆蓉之、冯博一、华东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周长江、上海香格纳画廊劳伦斯·何普林等人担任评委,对涉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评审。顾之骅强调,这体现了上海艺博会的主权,也体现了中国人在当代艺术上的话语权。他还特别提到,劳伦斯虽然是西方人,但他已经自认为是东方人了。
当然,上海艺博会敢于同“上海当代”错位竞争,主要还是要自我修炼。为此,上海艺博会作了大幅度的体制改革:在招展上,改传统的画廊报名为主办方邀请,提高门槛,把往年常见的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个人作坊摒之门外;在布展上,设立“群星璀璨”特别展位,集中展示大师的风采。顾之骅还透露,已经试行多年的主题展“青年推荐展”、“新笔墨”等,也改革机制,由专业公司承办。艺博会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
实现市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顾之骅指出,上海艺博会和国内外其他艺博会有区别,既不是纯商业化地运作,也不是纯学术的追求,而是追求综合性的目标。一方面,博览会是市场化运作,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对繁荣、普及艺术市场有责任,对发掘新人新作有责任,对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有责任。因此,虽然“青年推荐展”、“新笔墨”的主题展由专业公司承办,但展览经费中的大头,还是由艺博会承担。
他表示,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画廊香格纳在“群星璀璨”中推出杨福东的个展。以此为代表,上海艺博会在努力营造当代艺术元素;同时,上海艺博会也致力于打造中国本土元素。“群星璀璨”也引入了吴冠中、陈家泠、张桂铭、陈佩秋、石齐等水墨艺术大师的大作,“新笔墨”、中国陶瓷馆更是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
顾之骅还透露,明年,上海艺博会将设立青年推荐展的新专馆。
马发迪:
“上海当代”,做亚洲第一还是惟一
⊙本报记者 杨琳
值此第二届“上海当代”即将开幕之际,“上海当代”主办方博洛尼亚集团有着怎样的预期?对于连续两届大型展览的巨额投入他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国际部总经理马发迪。
把“上海当代”放在中国是明智之举
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业大佬,是欧洲排名前列的展览公司之一。每年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大型展览不下70场,涉及建筑、科技、美容、文化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10年前,具有卓越眼光的博洛尼亚展览集团成立了国际部,开始拓展海外业务,而原来担任集团市场部经理的马发迪也升任为国际部总经理和博洛尼亚中国展览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负责博洛尼亚中国展览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展览事宜。如今他们每年都有十多个展览在中国、美国、墨西哥、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国家举办,其中在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地都有诸如美容、建筑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展览在举行。
马发迪告诉记者,想在中国举办一个当代艺术展确切地说是从4年前开始的。他说:“那时,我们就已深刻意识到亚洲艺术市场对全球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巨大贡献,因为在亚洲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所占比例非常大,中国的收藏家也正在逐步崛起。”于是,4年前他们便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地市场调研,并与众多业内人士沟通。最终,他们确认并选定上海作为这个国际当代艺术展的最佳举办城市。
马发迪告诉记者,自第一届举办后,博洛尼亚扎展览集团就充分感受到了亚洲乃至世界对于此次展览的好评,展览完全达到了他们预期的效果;参展商们给予了他们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反馈。所以,他说:“否则我们也不会一年一年的这样做下去。”他透露,从第二届“上海当代”的参展情况来看,就知道它的举办吸引了西方艺术界的莫大关注和兴趣,例如今年参展画廊中50%都来自欧洲和北美;另外,许多国际性收藏家也都专程来参观这个展会。而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反馈来看,也非常好,因为他们都认为亚洲需要一个像这样的国际性展会,而把这个展会放在中国更是明智之举,中国在整个亚洲的艺术领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角色。
投资再大也值得
记得去年,“上海当代”运营总监洛伦佐. A .鲁道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举办“上海当代”的目的就是在中国、在亚洲成功缔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展览品牌。而今年,当本报记者再次采访已经是整个“上海当代”总监洛伦佐的时候,他更加自信地说:“‘上海当代’正在成为亚洲这个不断崛起的市场中惟一一个国际顶级艺术博览会,在未来几年内,‘上海当代’必将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界的三大顶级博览会之一,与欧美顶级艺术博览会相提并论。”这样的回答无疑在印证博洛尼亚集团的投入是值得的。
对此,马发迪也表示,尽管艺术展属于文化领域,但对于博洛尼亚这样一个商业型展览集团而言,从项目策划之初就要考虑其商业投资性。他表示,在追求收益之前,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打造品牌,如何把‘上海当代’建设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亚洲第一大展。所以从第一届开始就投入巨大,达到‘many millions’;而今年相对少一点,只有‘millions’。通过这两年的巨大投入,他相信明年就会有所收益。他说:“我们的目的是要打造品牌,打造专业性的高质量展会,尽管成本过高,但是目前我们的投资收益和进程完全在既定目标中完成。”
人物介绍:
马发迪,出生意大利,1980年,在里米尼展览中心担任市场部经理,后升任副总经理。1991-1993年,担任意大利都灵市Lingotto展览中心总经理,之后便加入博洛尼亚展览中心,现任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国际部总经理和博洛尼亚中国展览有限公司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