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金融·证券
  • 4:时事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焦点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9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中国能涌现伟大的软件企业吗
    《巴拉克·奥巴马》
    发展的存在理性与脆弱性
    《地方营销》
    境内外热钱:宏观调控最大变数
    《图解中国国俗》
    《北大案例经典》
    《友邦背后的金融帝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能涌现伟大的软件企业吗
    2008年09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 朔
      《超越技术》

      ——东软17年增长之谜

      邓羊格 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秦 朔

      

      中国有伟大的软件企业吗?提出这个问题所暗含的答案是,目前还没有。创立于1991年的东软,作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产品线丰富,市场布局完整,员工估计很快就要突破2万,它不仅是沪深市场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外包提供商。但是,东软主营业务收入2007年为33.5亿元,还不到5亿美元。而在全球软件市场,中国软件业的份额不到6%,与“中国制造”的地位无法相比。

      再来看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2007年中国软件收入前百强”,前十强分别是华为、中兴通讯、海尔、神州数码、浙大网新科技、熊猫电子、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浪潮集团。这些公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软件公司,对照它们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国际软件企业的区别,它们仍属于硬件类、系统集成类的公司,而且核心技术相对缺乏。

      中国没有伟大的软件企业,是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微软、甲骨文、SAP等世界软件巨人的操控力,使得大树之下难成林?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形态,对于软件的需求还不够旺盛?是因为在现有的知识产权意识下,对软件价值的认可程度还很低?

      例如,东软在中国社保行业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电信行业占30%的市场份额,在电力行业占10%的市场份额,在网络安全领域占15%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此之多的市场份额,却形成不了很大的收入规模,这说明软件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客户意识都不利于培育大的软件企业,也不利于软件企业的资本积累、研发投入等等。

      最后,是中国软件企业自身还没有找到立足中国发展的最佳战略和发展道路,或者是在管理、流程、执行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例如,由于基本软件方面的不足,中国软件企业只能在应用软件方面找出路,而这很难形成易于复制、使得边际效益不断上升的效应。东软的产品跨度很大,这固然可以支撑一个比较大的公司规模,但如果不能处理好通约性软件与不可通约的应用及服务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总之,中国没有伟大的软件企业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靠价值创新,随着对于知识价值和软实力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中国出现伟大软件企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超越技术》回顾了东软的发展史后,断言“如果一定要找一家能够代表中国软件业与印度、与世界其他优秀软件公司决一雌雄的公司,非东软莫属。”

      对于这个判断,如果作为历史总结,我是认同的。从我第一次到东软访问公司创始人刘积仁先生算起,差不多十年过去了。我眼中的东软,一直坚持着嵌入式成长和开放式成长的道路,同时为长期的发展做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准备。嵌入式成长表明东软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相融相伴,其逐步积累起来的客户粘连度和大量的Know-how都是公司的宝贵资产;同时,东软又是极其开放的,这使得它得以通过联盟的方式,抓住了全球软件外包的大潮流,造就了最近几年的高成长趋势。务实性的确是东软历经多种挑战之后所形成的基本文化特征,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试图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价值:“认识到已经发生的事情比预测未来更重要”,“只有在现实中领先,才能在未来领先”。

      但是,如果东软要成为一家伟大的软件企业,“只在现实中领先”并不足够。在提到软件企业的“现实性”的时候,不少人都说微软没有什么技术,都是并购别人的技术,这种说法与事实的出入太大。2000年,在微软公司成立25年时,比尔?盖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25年来,我们完成了许多人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也作出一些成功的商业决定,如将精力集中在Intel 8080芯片和将MS-DOS授权给IBM使用——虽然在那个时候,这些看上去肯定像在赌博”,“我们善于做出一些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写道,“我认为导致公司失败最大的原因,特别是对处在高速发展行业中的公司,是墨守成规、不愿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技术总是在发展,市场总是在变化,人们也总是想从产品中得到更多。”“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比尔·盖茨提到了互联网“正在唤起同样的热情”,他说“如果我们做出了错误决定,我们在过去25年建立的一切将成为历史”。在讲到一个怎样的软件才能成功时,他说,“仅有好的想法不能成功。你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把这些想法转变成为使用方便、具有极大价值和广泛实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你还必须能够面对未来作出冒险的决定,能够对某种技术和某个战略几年没有回报具有承受能力。人们很容易在当前的市场和战胜竞争对手方面花费时间,但却对未来将要遇到的事情没有准备。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年之中安排几个‘思考周’的原因,在这段时间中我解读、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比尔·盖茨的智慧和前瞻性,微软尚且在Google主导的时代感到巨大的压力,可见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积极适应变化、保持精神上的活力与生机,是多么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一些媒体的朋友提到东软,会觉得“温”,“稳”,这固然有其必然性(现有软件开发模式的需要),但是仅仅满足于此,就能够在未来保持领先吗?

      无疑,东软是一家优秀和长寿的中国软件公司,但是,如果失去了对超越性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足,对未来的强烈渴望,那么,我们也许不担心它的现在,但是会担心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