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私募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营销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9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后奥运时期 “杀跌盘”从何而来
    播种 等待
    关注长期趋势 保持积极心态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后奥运时期 “杀跌盘”从何而来
    2008年09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描绘基金经理心理图谱

      投资者在经历了一个精彩的奥运会之后,重新在上周把关注重点转移回A 股市场。但股市似乎尚未从“跳水”项目中走出来。众所期待的后奥运行情,有被“后奥运震荡”所取代的可能。而前期一直净买入的机构(如基金等),也在上周出现了又一轮抛售。

      这些“杀跌盘”出自何方,又因何而来呢?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周宏

      市场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两周的首要做空力量,来自市场本身。这一点从周刊对基金经理的采访中也可以发现。

      一些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管理的基金仓位早已调整到位,很难在如此低的指数位置,做大规模杀跌。而对于一些业绩稳定增长的基金重仓股,成为最近的“杀跌对象”,他们也感到不解。“只能说,市场在跌估值水平吧。”一位基金经理认为。

      而从一些市场交易数据看,个人投资者“多杀多”成为市场主因,在最近两周内,个人投资者的抛售规模约占到整个市场抛盘的60%上下,并且持续净卖出。而保险的接盘信心不足,QFII整体实力不够,基金维持中性地位,最终制造了这轮为期两周的集中杀跌。

      另外,在机构持有信心较坚定的贵州茅台上,主要的杀跌动作也来自场内的民间机构和个人,这也印证了上述推论。

      看淡宏观?

      当然,基金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仓位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投资策略。而据基金周刊了解,上周确实有部分深圳等地的机构在做结构性调整,而这可能就是市场传说的“基金杀跌”的由来。

      从目前看,部分机构在目前这个位置上,主要调整的仍然是银行、运输等周期性行业。其原因可能仍旧出在对于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进一步认识上;而对于未来出现的政策放松不再寄予希望,可能也是主因。一些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对周期类行业的影响才开始,未来经济放缓可能还有第二波,这是其在目前点位坚决出货部分股票的理由。

      而市场所担心的基金申购赎回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则根本没有迹象要出现。    

      

      先求生存

      生存的压力可能也在考验包括基金和民间机构的诸多公司。尤其在不断下挫的世道中,那些维持较高仓位的机构,在坚持个人原有决策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最近几个星期看,包括场内私募机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部分一直保持较高仓位的机构投资者,在基本面和市场氛围的双重夹击下开始逐步减仓,这种违背风格的操作显示,不断下跌的市场确实给场内的投资者形成了很大的现实压力。

      而市场内时起时落的抛售压力、则更明白地显示,市场机制下,由流动性引发的惯性下跌可能亦有加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