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商学院
    商旅电子商务进化论
    民族品牌生生不息 不必叹息
    ■资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族品牌生生不息 不必叹息
    2008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滕斌圣
      ⊙滕斌圣

      

      自可口可乐公司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以来,消息引起强烈而一边倒的反响:据新浪网调查,超过80%的网友反对该收购,理由是又一个民族品牌将要消亡。

      事实真有那么险恶吗?对于外资收购国内企业,近年来反对的声音逐渐占据主流,并随着徐工、苏泊尔、大宝等收购案的“公众化”而成为社会焦点,主要的反对理由包括:国有资产被贱卖;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受威胁;跨国公司形成垄断;民族品牌被丢失。

      前两个论点,与本案无关,先按下不表。至于第三点,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反垄断法》,相信跨国公司不会傻到“以身试法”,去尝试明显违规的收购。事实上,这次收购将申报商务部的审查;作为《反垄断法》今年8月1日实行以来的第一个大收购案,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的决心。前瞻一下,就会发现这次收购被批准的概率极高,原因是双方的市场份额有限:在整个中国果汁业,汇源和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3%和9.7%,离垄断份额相去甚远。同时,在细分领域双方的互补性较好:可口可乐缺乏果汁饮料产品,而纯果汁方面群雄逐鹿,双方合并后的市场份额仍不占压倒优势。

      那么品牌流失的问题呢?这些年来,反对外资收购者所津津乐道的,不外乎以下几个例子:美加净牙膏、中华牙膏、活力28、南孚电池、小护士、乐凯胶卷、乐百氏。总的指责是,当这些品牌落到了跨国公司手里,就成了“后娘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若非即刻打入冷宫,也是逐步使其消亡。其实,这些企业的情况根本不同,比如南孚电池,直到现在仍是国内领先的电池品牌;乐凯胶卷只卖了20%的股权给柯达,年初柯达已将股份转让给一家中国民企;乐百氏的逐步沦落,与其说是达能处心积虑自戗,毋宁说是经营无能,败在了同门的娃哈哈手下。

      退一步讲,就算这些品牌都是跨国公司刻意毁灭的,他们与20多年来所消亡的其他民族品牌比不过是沧海一粟。两本《大败局》,几行英雄泪!请容我罗列一些书中描述的消亡衰退的民族品牌:秦池、爱多、巨人、三株、太阳神、亚细亚、科龙、三九、托普,这个名单可以很长很长。可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里,品牌的起伏存亡是高度动态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外资并购充其量只是众多“死法”里不重要的一种。

      有人会说,宁可民族品牌自然死亡,也不愿在老外手里受辱。骨气虽可嘉,但没有看出两者间极大的区别——自然死亡颗粒无收,可能还像史玉柱一样欠一屁股债;出售给老外,有机会得个高价,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一部分出售的品牌是有内伤的,比如大宝,虽然知名度很高,但业绩徘徊不前:当整个化妆品行业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成长,大宝的销售额几年来却原地踏步,市场份额降到1%。大宝总经理坦率表示“十八的姑娘好嫁人”,现在还是“靓”的时候,再等,春暮迟迟,就麻烦了。

      汇源的情况当然不同,它的成长性还很好,但与大宝案的相同之处都是两个字 ——划算!可口可乐的出价好得令人怦然心动:每股12.2港元较汇源上周五停牌前的收市价4.14港元溢价近3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汇源恐怕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使自己的业绩翻3倍。所以,我们不必责难朱新礼,没有把民族品牌“做到底”。什么才是底呢?将中国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不算底吗?老外的钱到了朱总手里,正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好像乐百氏的何伯权,成了天使投资人,用赚老外的钱帮助更多的民族品牌成长起来,哪一天再卖给老外,这样的循环难道不比抱残守缺“做到底”妙得多吗?

      那些反对外资并购的人,大体上是把民族品牌当作文物对待——国粹、高度稀缺、不可再生,意味着要保护起来,禁止外流。问题是,民族品牌绝不等同文物,它们虽然稀缺,但往往是当代所创造,而且可以再创造。看看中国知名品牌的历史,联想、海尔属于80年代,汇源、蒙牛属于90年代,更多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创始于新的世纪。

      当今的企业家,意识到做企业有“养猪”和“养孩子”之分。后者是把企业当孩子,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前者则是把企业当猪,养肥了价钱合适就出售。显然,我们不应指望所有企业家都“养孩子”,因为这不利资源流通和效率最大化。如果跨国公司也都抱这种狭隘想法,中国企业就无法买到外国的“民族品牌”,包括IBM PC、汤姆逊电视机、阿尔卡特手机、德国科堡机床,也许还有GE白色家电。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老的思维模式不打破,我们将只能在文物里寻找未来。

      (本文作者系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