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焦点
    大进亦大出 热钱流向本月或临拐点
    恒大全面降价 欲出清400万m2存量回款十亿
    非常规逻辑
    背后的猜想
    楼市 热钱撤离 楼市回档
    楼市“地方保卫战”是看重眼前利益
    股市 热钱不是股市的决定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非常规逻辑背后的猜想
    2008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阮奇
      由于热钱的流向有的时候与股市成反比,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人民币升值、中美利差倒挂这两个基本逻辑来解释热钱流入的现实。

      但是当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幅度远快于人民币的时候,热钱却似乎仍然一如既往流入中国,上述两个基本逻辑开始显得有点非常规。

      ⊙本报记者 阮奇

      一直以来,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可以用汹涌来形容。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更是计算出进入中国的热钱有1.75万亿美元之巨。

      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热钱流入最基本的逻辑主要是两点:人民币升值、中美利差倒挂……

      热钱(Hot Money),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他们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资金。

      然而,对于这么多的热钱进入中国,我们有理由怀疑,人民币汇率真的有那么多的套利空间吗?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记者发现,澳大利亚和巴西存在着比人民币更容易套利的空间,可是他们似乎并没有热钱大规模流入的痕迹。

      先来看货币升值幅度的比较。

      根据Bloomberg的数据,2007年,澳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是10.86%,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升值达20.18%,而与此同时,人民币仅对美元升了6.87%。

      2008年至今(9月1日),澳元由于次贷危机影响而走弱-2.33%,但是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升值仍然强劲,今年至今的升幅达到8.89%,仍然高于人民币的7.01%。

      放弃两位数的升值幅度而选择人民币一位数的升值幅度,这有辱热钱的智商。

      其次,看利率倒挂的情况比较。

      美国目前的联邦基准利率是2%,中国央行的利率是4.14%,忽略任何交易成本,利差之间倒挂了2.14%。这个2.14%就是被媒体拿来解释热钱逐利的微小空间。

      但是记者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央行网站上分别看到,目前,澳大利亚的一年期利率为7.25%,巴西的基准Selic利率为13%。相应的,澳大利亚利率与美国倒挂了5.25%,巴西则倒挂了11%。

      为什么热钱会来中国追逐2.14%这个小的可怜的套利空间,而放弃追逐5.25%、11%呢?

      在这一连串非常规逻辑的背后,引发了记者的猜想。

      猜想一。进入中国的热钱,大部分是中国人自己的钱。以前,很多通过各种渠道出去的钱,现在重新回来了。

      猜想二。有些华人在国外赚了钱,但是因为他们亲朋好友在国内,比较了解中国国内市场,因此把钱投回了祖国。

      总结以上两点,可知这些热钱其实姓“中”,从来不曾姓“洋”过。

      猜想三。由于我国的监管力量薄弱,给热钱的进出预留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即使进入成本高,逐利空间小,热钱也愿意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