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调查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CPI与PPI“剪刀差”扩大 企业利润空间堪忧
    陈东琪:下半年货币政策
    应紧中偏稳
    货币政策微调不等于放松
    交银施罗德 CPI回落提供政策微调空间
    富国基金 债市有望中长期向好
    浦银安盛基金 CPI与PPI 差值有望缩小
    交行研究部 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庄健:CPI回落
    为资源税价格改革腾出空间
    雷曼兄弟 出口增速仍将下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微调不等于放松
    2008年09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苗燕 但有为
      5月份以来,CPI同比增速已连续4个月呈下降走势,8月份增速更降至4.9%。随着央行8月初上调了部分银行新增贷款规模,货币政策也迎来了从紧之后的首次微调。随着CPI增速的趋缓,市场预期通胀压力还将持续下降,由此,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放松的期待也随之增加。

      带着对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真的能够放松的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和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本报记者 苗燕 但有为

      保持货币政策适度从紧基调

      上海证券报:8月份CPI同比增长达到了4.9%,这是15个月以来,CPI重新降至5%以下,并且市场预期通胀压力还将持续下降。因此,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也可以相应放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巴曙松:随着2008年7月份物价指数的公布,使得市场对于通胀压力的担忧明显降低,尽管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0%创出新高,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3%却低于市场预期水平,而且从5月份的7.7%和6月份的7.1%持续回落,市场倾向性地预期CPI会逐步回落,从而预期这种降低的通胀压力给宏观政策放松紧缩力度创造了条件。

      不过,如果把当前的物价回落放到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观察,并不能肯定通胀压力就此化解。

      因此,当前物价的阶段性回落,是前一阶段宏观紧缩逐步产生效果的显现,也为宏观政策的微调提供了阶段性的时间窗口。

      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PPI加速上涨的情况下,要充分意识到通胀压力可能会因为经济转型的推进而长期化,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宽松货币环境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可能需要通过特定行业的价格上扬来矫正。相反,如果对通胀的形势过于乐观,或者过分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可能会贻误抑制通胀的良好时机,也可能过早放松货币政策,导致控制通胀的成本更高。严厉的反通胀举措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在更高的通胀压力下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经济转型的特定阶段,保持货币政策适度从紧基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通胀预期,为经济转型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避免因为公众货币政策预期和通胀预期的紊乱加大通胀的现实压力。

      货币政策仍有微调空间

      上海证券报:央行今年8月份上调了信贷总规模,部分银行的信贷额度提高了5%,部分银行的额度提高了10%,总体来看,约上调了2000多亿元的额度。您认为,这究竟是一种货币政策的微调,还是松动的开始?

      巴曙松: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过快的上涨和过快的回落都可能会对经济形成显著的冲击,当前政策基调的微调,其关键目标还是在于防止经济过快的回落,而不能视为宏观政策基调的转折和拐点,也不能视为暂时放松对于经济转型的推动。

      首先,货币政策基调保持连续性的前提下,还有较大的微调空间。要充分意识到通胀压力可能会因为经济转型的推进而长期化,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宽松货币环境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需要通过特定行业的价格上扬来矫正。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的货币政策并不能算作十分严格的紧缩,依然还是一种在国际收支失衡带动下的、被动放松型的政策基调,但是行政化的信贷管制却过于严厉,因此,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应过多依赖信贷的直接控制,因为这种直接的控制在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只会促使企业寻找其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长期内的效果是逐步降低的。

      目前看,矫正持续的负利率,因为资金成本的低下会纵容过分依赖投资和工业的不平衡的增长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缓解因为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所导致的被动的货币政策放松,在结构调整没有取得明显进展时坚持有力的对冲政策,都是需要坚持的货币政策基调。

      重视信贷结构调整

      上海证券报: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而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央行此次上调信贷总规模,并且明确指定了这部分新增额度的用途。如何来理解这种结构性的信贷政策?

      郭田勇:我们可以针对结构中出现的问题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当然在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中,货币政策可以适度发挥作用,增加5%-10%的信贷规模,就是总量的适度松动来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与其说5%-10%的信贷额度放松是一种总量的放松,不如说是一种结构性的放松,这部分额度是要定向投放到中小企业、农业。正因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不仅有总量问题,而且结构问题也十分突出,所以要更加重视信贷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就当前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看,“三农”、小企业是金融支持的相对薄弱环节,而地震灾区的重建,也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所以将新增部分贷款规模投向这三个领域是必要的。

      所以说,未来并不排除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发生微调,但是总体货币政策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我们完成一保一控的任务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来看,我觉得应该以更多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一方面是增加投资,但增加投资容易导致短期内的需求增加过快,另外它是一种外延型的增长方式,需要新建一批企业。

      现在企业盈利有所下降,倒闭的企业增加,与其在这些企业要倒闭的情况下新增一批投资,不如通过减税让这些企业获得生存机会。我认为,要防止经济下滑,未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非常重要。不能一想到财政政策就想到投资,或者再发一批国债诸如此类的。针对本轮经济的一保一控,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可以适度微调。增加一部分贷款,并不是基于总量的扩张,而是通过增加一部分信贷来进行结构调控,解决中小企业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