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2版:上市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2版:上市公司
    因遭财政部处罚 华盛达放弃重组方案
    金钼股份
    整合下属公司增强管理力度
    ST天龙
    子公司珠海金正破产清算
    S*ST鑫安
    部分设备将被拍卖
    东阿阿胶
    创建养生馆新型经营业态
    合作方被托管 保定天鹅大股东重组受影响
    大西洋
    转让子公司股权
    消除安全隐患 *ST宝硕氯碱企业暂停生产
    中海集运问鼎亚洲品牌双奖
    曾以均价1元受让股份 宜科科技四高管再度增持
    弱市增发陷困局 上市公司无奈变招应对
    双良股份
    签1.89亿元合同
    科力远
    获政府财政补贴
    中核科技
    收购苏州球豹阀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弱市增发陷困局 上市公司无奈变招应对
    2008年09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璐
      ⊙本报记者 王璐

      

      阳光股份9月10日公告,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公司决定部分修改公开增发A股股票方案,即原定用募集资金开发的总投资达26亿元的烟台银河项目暂被放弃。此前,同样因为市场原因,青海华鼎股东大会在调低增发价的同时也减少了两个项目。事实上,近段时期此类公告频频见诸报端,持续已久的市场疲软打乱了一批公司的增发计划,以至于它们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从去年10月至今,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不少公司股价被“腰斩”甚至更多,这令一批拟增发公司陷入僵局。由于拟增发融资的公司其发行价格大多以招股意向书刊登前20个交易日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均价为底限,因此在股价大跌后,融资金额可能大幅度缩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上周末,2007年以来公布了增发公告但至今仍未实施的公司有264家,其中177家公司在公告中明确了拟增发价格。截至9月4日收盘,147家公司复权后收盘价已低于拟增发价格,“破发”公司占比超过了八成,由此使得有增发预案的公司不得不对原来的方案进行“变通”。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近50家公司修改了增发计划。

      从各公司发布的相关公告来看,“变通”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

      第一,调整增发预案。据统计,上述近50家公司中的75%已经调整了增发预案,包括调低增发价格并略增发行数量、搁浅个别方案并缩减融资规模等,以期尽快融资成功,启动募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绝大多数公司调整后的融资规模都出现不同幅度的“瘦身”。据悉,增发募资规模缩减超过1亿元的公司已有十多家,缩减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也有十家公司。显然,为了加快发行节奏,把握募资项目产品的市场机遇,上市公司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第二,择机另行增发,避开现时行情。据统计,目前暂停或放弃增发的上市公司已超过10家。仅7月24日,就有迪马股份、郑州煤电、中科英华三家公司同时宣布拟放弃或暂停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预案。

      第三,另谋渠道,“转战”债券市场。资料显示,虽然部分公司终止了增发计划,但融资需求仍然存在,所以在增发方案无疾而终的时候,一些上市公司开始转战债券市场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纷纷启动了公司债发行计划。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债市融资情况明显好于股市融资。仅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就融资500.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3.42倍。

      针对这一现象,有市场人士分析,让上市公司陷入如此困境的是市场的长时间疲软。如果未来市场仍然维持这样的震荡行情,那上市公司即便有再好的募资项目也未必能让投资者感兴趣,毕竟股价的走势才是投资人最关心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市场背景,上市公司只有积极谋求多种融资渠道才能满足资金需求。另外,就增发融资而言,较小的募资规模可能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当然前提是其募资项目必须有切实可见的前景和较好的盈利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