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市场危机四起,A股本身政策频出,指数2245点、2000点大关接连失守,近期的股市显然是个多事之秋。“多事之秋”的行情意味走势震荡会加剧,也意味着之前单边下跌的行情格局可能会打破。
“双率”调整:释放积极信号
本周初,央行作出了6年半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近9年来首次结构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自此,宏调政策由“从紧”转向“放松”的拐点已成立,由“一保一控”全面转向“保增长”重要信号已出现,意味着当前管理层认为增长风险要大于通胀风险,从而将防范经济下滑作为调控的首要任务。可以预期的是,只要通胀指标能进一步回落,下调存款利率、继续下调准备金率、放松信贷额度、采取更激进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也已经值得期待。
当然,是“药”就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两率”调整在给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之余,对股市行情不尽然是个负相关关系:(1)虽然“两率”已下调,但贷款额度没有随之放松,实质性提振效用还有限;(2)由于息差被收敛,使得银行股的盈利预期将出现5%左右的下调;(3)部分悲观型投资者可能把此解读为经济将进一步下滑;(4)由于外围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短期内A股市场的政策效用还不明显。
“双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是:短期中性,长期利好。其最大意义在于积极调控政策的窗口已打开,“受宏观调控影响”将不再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投资者对“调控”两字将由恐惧转变为期待。
银行股下跌:调整有望进入尾声
相对于实体行业,银行业是典型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行业。因此,当实体行业处于景气时期,实体行业越热银行越是热衷于“送伞”;反之,实体行业越冷银行越是要“收伞”。这注定着无论是经济热的时候,还是冷的时候,银行业的冷热周期都是滞后的。无独有偶的是,在去年大牛市行情中,以银行股为先导的权重股溢价行情是最后一波,在目前受存贷差收敛而联袂跳水的银行股相对于其他行业是典型的滞后下跌。实际上,银行股如果不跌,对行情整体倒是个不利因素,原因在于:(1)银行业的盈利增长率在今年中期已经达到周期性巅峰,明年开始利润增长率显著回落已成定局;(2)在大多数实体行业经营滑坡之后,明年银行业的坏账率显著提升也是一个定势;(3)在4-8月份过去的5个月时间里,以基金为代表的规模性资金大多蜗居在金融股里“避风头”,理由是在市场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银行股40%-50%的增长率是个可确定性因素。而现在,存贷差的收敛已经把这个“可确定性因素”打破,原来蜗居的巨量资金需要分流。
因此,从市场角度看,银行股的滞后下跌对行情完成整体着陆是个有利因素;从行业周期性和行情波动节奏看,银行股的联袂下跌是大调整行情进入尾声的一个重要信号。
注意指数与个股“脱钩”现象
指数已经“破2 望1”,投资者在备受心理打击之余,普遍关心大盘到底会跌到哪儿?操作上又该如何取舍?其实,行情跌到目前为止,操作的取舍跟具体指数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目前指数即使涨个几百点,对一些被深套的投资者来说可能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况且,有“大小非”虎视眈眈地盯着,大势行情有迫切的反弹需求,也难有太过乐观的反弹空间。还因为,如果指数的波动是受一些指标股个体的影响,即使指数涨了,部分股票该跌还是会下跌。更主要的是,新会计准则2号解释的即将出台,将使得通过债务重组、利润回转、利润输送方式来扭亏保牌或提高利润的行为不再可行,这可能会促使许多原本想以此“短平快”方式来提升股权价值的大股东觉得无利可图而放弃公司,进而促使许多绩差股、亏损股的股价继续向“仙股”进军,毕竟目前绝大多数绩差股和亏损股公司的股价相对于其真实投资价值,以及大股东的持股成本还是有非常大利益空间的。所以,全流通促使的优劣分化效应其实才刚刚开始,尽管许多股票跌幅已大,但许多资产质量差的绩差公司和亏损公司股票的投资风险仍然非常大,操作上当断则断。相反,本次大调整跌到目前为止,也使得一些原本“曲高和寡”的、投资者苦于价格太高而无从买入的、“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型的优良公司在错杀之后再次出现了投资良机,买入此类股票即使大盘再跌上几百点也是无所畏惧。
股市行情的每一轮大调整实际上是对旧的市场秩序、行情秩序、投资理念的“推倒重来”。在当前,我们如果以全流通市场的思维理念来看待和对待当前市场,可能会适应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