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市场
    沪指跌破二千大关 十年成本线告急
    期市疯狂杀跌 九大品种跌停
    长江证券:
    降息扩大债市利好
    企业债优势突出
    受累美国金融危机 港股重挫逾千点
    看空机构超过七成
    权证市场涨跌参半
    深高CWB1逆市飘红
    沪深B指跌幅逾5%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指跌破二千大关 十年成本线告急
    2008年09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少业
      本报记者 徐汇摄
      ⊙本报记者 许少业

      

      全球资本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二。受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以及美林证券宣布将以五百亿美元的价格“卖身”美国银行的利空消息冲击,全球股市发生巨震。沪深A股当日低开低走,金融股抛压沉重,直接把上证综指拖入“1”时代。至此,沪指的十年成本线(120月线,在1961点附近)已岌岌可危。

      消息面上的重磅炸弹,还包括国内“双率”齐降。这个消息虽透露出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但由于缩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对银行股是实在的利空。因此,沪市的银行股纷纷跌停,拖累沪指盘中下跌超过100点;深成指由于五粮液、中兴通讯、云南白药等权重股护盘,跌幅相对较小。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1986.64点,下跌93.04点,跌幅4.47%,成交350亿元;深成指收盘6873.61点,下跌61.46点,跌幅0.89%,成交138亿元;沪深300指数收报2000.65点,下跌77.20点,跌幅3.72%。两市上涨个股仅299只,下跌个股多达1175只,其中10%涨停的个股有6只,10%跌停的个股多达30多只。

      当日两市B股指数跌幅更巨,上证B指大跌7.8%,深证B指大跌5.51%。当日交易的B股无一上涨。

      盘面上看,金融股成为拖累指数的元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等品种合计拖累沪指多达62点。相对而言,地产股则受益于贷款利率的下调整体表现活跃,国兴地产、多伦股份、绿景地产涨停,保利地产、莱茵置业、京能置业等均位居涨幅榜前列;此外,航天军工、3G通讯、上海本地股也有一定的逆势表现。

      事实上,金融股筹码松动在上周就已现端倪,而从TOPVIEW数据上看,部分基金、券商自营席位、QFII活跃席位上周出现连续减磅金融股的现象。有观点认为,当前在存贷息差收窄成为现实以及外围金融股暴跌的影响下,金融股整体出现放量急挫,显示短线仍有惯性寻求支撑的要求,但也要注意的是,金融股的市盈率低企,目前的整体性暴跌有相当程度的市场恐慌性因素。

      针对后市,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沪指2000点大关轻易失守,事实上宣告了股指又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下跌之中,随之市场恐慌盘也再度涌现。然而,2000点附近作为近10年沪市的平均成本线,不经过一番激烈争夺就宣告失守,显然也不太可能。况且,经济政策已有转向信号,因此,市场资金面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转折仍值得期待,市场真正见底的日子也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