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特别报道
  • 8:书评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9 月 2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博览会在亚洲的艺术市场格局中作用特殊
    上海双年展
    成为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
    全球经济形势给艺术市场带来压力 博览会交易清淡引发众画廊议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双年展成为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
    2008年09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实习生 钱艳丽
      尹秀珍 《飞行器》效果图
      ——访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晴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实习生 钱艳丽

      

      

      本届“快城快客”上海双年展自上周二(9月9日)开幕以来,参观人数叠创新高,各方反应热烈,成为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有的追踪报道观众的各种反映;有的则关注其中的新闻事件,如双年展上的互动作品《测量宇宙》,作者因故要求撤展等;也有的则反馈了一部分观众乃至圈内人士的批评意见,如批评一些作品“体量太大”;也有的则发表业内人士的专文,指出当前双年展思想贫乏是一个国际通病等等,不一而足。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

      

      ●上海双年展吸引人流创纪录

      张晴表示。这次上海双年展观众反响很热烈,参观人数连日来叠创新高,9月14日中秋节那天的参观人数更是达到1万1千人,超过了上海美术馆建馆以来的历史纪录。最有意思的是《解放日报》16号头版的有关报道,从对观众发放了353份问卷中发现,上海本地市民占51.3%,来自外地的为47.3%;外国人约占1.4%;其中,“第一次”看上海双年展的约占总人数的58%;对展览的内容表示“基本理解”的约占50%,表示“不太懂”的约占25%,表示能够“完全理解”占7%。也有不到1%的表示“完全不懂”;49%的受访者表示,本次双年展“比较好”,21%的受访者认为“很好”,28%的受访者觉得“一般”。

      他还介绍,国际艺术圈内人士也高度关注上海双年展,除了赶来参加开幕式的朋友外,这两条他还接待了特点前来考察的旧金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一行、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一行、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双年展策展人一行、横滨三年展策展人、广州三年展策展人等许多业内人士。

      

      ●提高观众素质也是双年展的任务

      提到《测量宇宙》,他说,这件作品因为观众没有按照艺术家设定的游戏规则行事而不能良性互动。这涉及到好几个方面,一个是主办单位的管理,还有是艺术家对作品的要求,再次是观众的艺术修养。这件事的发生也是好事,让我们看到什么是互动艺术,当我们面对互动艺术时,该如何尊重艺术家的本意。

      当代艺术本身是探索性、实验性的,是指向未来的,可能会碰到许多新的知识、新的艺术样式和新的艺术语言等,会对观众带来挑战。张晴指出,还是应该积极去看待它,要感谢观众的积极。另一方面,“请勿触摸”这样基本的要求是每届都讲的,这是对上海市民最起码的要求了。要尊重艺术,要尊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尊严,有的报纸说上海双年展是嘉年华,是庙会,这是怎么造成的?

      张晴指出,我们为什么办上海双年展?一方面是代表一个大都市在一个国际格局中,如何来探索我们当代艺术,第二是提高我们城市整体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上海市民的层次随着上海双年展的举办而整体提高,才是我们的心愿和最后的诉求。

      

      ●双年展经过精心准备

      对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批判性报道,张晴表示:现在他注意到有三种报道,一是很中肯的,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形态和上海双年展的特征,对上海双年展作了追踪报道;还有一种是走进了新闻的误区,为了吸引眼球而题目做得非常花哨,但新闻是失真的,基本上丧失了记者的职业道德。最后一种其实属于无病呻吟——有些问题放在10年前、10年后和今天都是可写的,这就没有必要去深究了,要尊重艺术史,尊重当代艺术的特殊性。

      他表示,还是希望媒体人士潜心了解双年展后再发言。今年的双年展,上海美术馆的三个楼层是分三个主题来做的,很干净,很整齐。这在中国的展览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很难做到。我们是严格按照要求做的,包括展览空间的设计都是自己动手。展览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题目很学术,但是内容做的并不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题目很通俗易懂,但内容做得很深刻,我们做的就是第二种。当今是一个娱乐时代,但我们希望媒体像观众那样,花更多的时间深入去观察、理解和欣赏作品,看作品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