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海外
  • 4:金融·证券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上市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产业·公司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营销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8 年 9 月 2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营销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营销
    创新债基: 基市下一个香饽饽?
    熊市“逼”出
    风险自测系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熊市“逼”出风险自测系统
    2008年09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谢卫国
      ⊙见习记者 谢卫国

      

      基金营销时对客户与产品之间收益风险“匹配性”重视不够,正在使更多投资者远离基金,基金销售举步维艰。近日,信达澳银基金公司在基金网上销售过程中增加客户投资风险测评服务,试图让投资者在网上买基金时做到知“己”知“彼”。而在此前,易方达、国泰、博时等也对外表示引入了类似测评服务。分析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强化客户投资风险自测,对挽回基金销售颓势有积极作用。

      

      纷启风险测评系统

      信达澳银基金日前表示,公司在直销和网上交易环节都增加了投资者风险自测环节。据悉,这一系统分三步走:第一步,客户通过自测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力;第二步,了解基金公司相关产品的收益特征;第三步,客户自己做出选择。信达澳银表示,测评系统中对旗下产品都标上了第三方评级机构所做的风险等级评价,投资者对拟购买的基金产品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之内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若投资者坚持要购买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信达澳银直销与网上交易系统会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为顺应监管层对基金销售适用性的要求,早在今年二季度,博时基金公司就已在网上交易系统中嵌入风险承受能力测试程序。今年9月3日,易方达基金公司对外宣布,公司“E之道”网上交易系统开通投资人风险承受力评测功能,投资者在认购、申购、转换和定投基金前,都会得到提示进行风险评测问卷调查。投资人若通过网上交易购买超过其风险承受力的基金产品,系统将会进行风险提示。9月8日,国泰基金也表示公司在基金直销交易系统中嵌入销售适用性调查问卷即风险评估。

      

      测评问卷设计各具特色

      据悉,目前国内基金公司采用的测评系统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与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合作,一类则由公司自己设计。其中,易方达基金公司是与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合作,晨星问卷主要针对网上个人客户设计了11个问题,涉及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短期风险承受水平以及长期风险承受水平等六大方面,多角度全面化地分析投资人对自身风险的理解和诠释。投资人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五大类,承受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激进型、积极型、稳健型、保守型和安益型。而国泰基金公司设计的风险测试系统则含10个问题,包括年龄、家庭负担、收入情况等,将投资者分为低风险的保守型、中等风险的稳健型和高风险的积极型。

      市场人士指出,去年至今A股市场的大跌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那些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超越了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更是谈基色变,基金营销深陷困局。此刻,基金公司想到引入客户投资风险测评系统,虽稍显“迟晚”,但这种以责任姿态现身的“精准”销售,较之此前模糊“风险”的销售方式,仍不失为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