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接着“十一”,这两个节日向来被称为“双节”,近年来已经被看做旅游、休闲消费的集中高峰,而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的王琪延教授并不认为这种集中消费就意味着消费增长,相反,对于节日经济,王琪延有他自己的观点,他不单大力主张在带薪假期的普及下取消长假,更主张从商家到个人都关注另一种节日经济——公益活动。
《上海证券报》:传统概念认为,节日经济主要集中在购物消费、休闲旅游、娱乐健身这些方面,但这些经济活动是节日特有的么?
王琪延:这些并非节日特有的经济活动,不过在节日显得比较集中。从我自己的研究来看,这里面还要加上公益活动这样一方面。虽然表面上看,公益活动并非一种经济活动,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缺乏公益活动的通道,政府没有提供这样一个日常的窗口。
对于企业和商家来说,在节假日,人群比较集中的时候,做一个公益活动,对于自身的品牌树立、形象打造是非常有益的,不单对于这个活动的对象——比如捐助对象——有很大的好处,对于商家来说,宣传作用也远远胜过以直接推销商品为目的的宣传活动,可以获得社会资本、知名度,比推销出去几件商品要长远得多。
对于个人来说,公益活动也是能够获得内心满足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节日出游、娱乐,都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得到休息、得到满足,而人们在完成公益活动后,获得的心理满足和舒适度并不逊色、甚至超过旅游度假,所以从功能和结果的角度来说,公益活动也是一种节假日的休闲方式,并且它给社会带来了直接的益处,这种益处也可以从经济角度阐释。因此,公益活动应该也算作一种节假日经济。
《上海证券报》:目前由于股市、物价上涨等因素,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于节日经济影响会不会很大?对于紧接着的“十一”长假,有怎样的预期?
王琪延:大环境的不够景气,虽然不能说对人们的旅游计划、休闲消费一点影响也没有,但我估计这个影响不会很大。
北京市政府有个预期,说奥运会之后的“十一”长假休闲旅游与去年同期相比会有30%的增幅,但同时也有反对声音认为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根据调研,我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是稳中有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上海证券报》:你一直主张要取消长假,如果取消,会对节日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导致旅游、休闲类消费的大降?
王琪延:社会上对黄金周的质疑,从1999年第一次国庆黄金周开始时就有。虽然假日消费表面上年年在增加,但是消费过度集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服务质量、游览质量等问题。
前些年每次黄金周结束后,官方还会公布本次黄金周的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的增长率,以此表明黄金周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集中消费并不一定反映消费的增长,其实每年旅游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增速。如果假期分散开,人们有这个消费能力,还是一样会带来旅游收入的增加。
我在2000年就做过相关的调研。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给我一个项目,希望我能通过调研证明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效果。但后来我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出行集中化带来的弊端,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那时我就提分散化,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带薪假期实施得不够。据研究统计,目前带薪假期的普及率只有40%,而如果带薪假期完全普及了,长假就可以相应取消了。所以,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取消所有的长假还不是时候,取消了,人们就没有集中的时间出游和支配,但这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这样节日长假还是要取消的。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很多商家和地方政府为了促销或者吸引旅游,也会举办各种所谓“节日”,这样的节日被有些外媒称为“伪节日”,甚至有怀疑将这种促销“节日”的活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嫌疑,对于这样的“伪节日经济”,你怎样看待?
王琪延:我个人认为这是大的节日经济中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商家往往会利用“节日”的名目搞一些诸如“返券”购物之类的活动,现在这种活动虽然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但这种变相欺诈消费者的方法还是会出现。
对于商家来说,搞这样的伪节日未必会给自己带来长远的真实的利益。